问一下外包工人受伤谁来负责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外包工人受伤由用工单位和派遣单位共同负责。
《工伤保险条例》第十四条规定,职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为工伤: (一)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因工作原因受到事故伤害的; (二)工作时间前后在工作场所内,从事与工作有关的预备性或者收尾性工作受到事故伤害的; (三)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因履行工作职责受到暴力等意外伤害的; (四)患职业病的; (五)因工外出期间,由于工作原因受到伤害或者发生事故下落不明的; (六)在上下班途中,受到非本人主要责任的交通事故或者城市轨道交通、客运轮渡、火车事故伤害的; (七)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应当认定为工伤的其他情形。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外包发生工伤,由工伤职工所在用人单位负责。用人单位依法缴纳工伤保险费的,和工伤保险基金分别支付工伤赔偿项目;用人单位未缴纳工伤保险费的,由用人单位支付全部工伤赔偿项目。
具备用工主体资格的承包单位违反法律、法规规定,将承包业务转包、分包给不具备用工主体资格的组织或者自然人,该组织或者自然人招用的劳动者从事承包业务时因工伤亡的,由该具备用工主体资格的承包单位承担用人单位依法应承担的工伤保险责任。 《关于执行工伤保险条例)若干问题的意见》第7条的规定,具备用工主体资格的承包单位违反法律、法规规定,将承包业务转包、分包给不具备用工主体资格的组织或者自然人,该组织或者自然人招用的劳动者从事承包业务时因工伤亡的,由该具备用工主体资格的承包单位承担用人单位依法应承担的工伤保险责任。
-
工人受伤包工头和老板谁负责,包工头和包工头谁负责
工人受伤了,应当由包工头负责赔偿全部损失,房主作为定作人是没有责任的。因为工人与包工头之间属于雇佣关系,而包工头与房主之间属于承揽关系。《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十条承揽人在完成工作过程中对第三人造成
2024.05.30 58 -
外包人员在本单位受伤, 谁负责
外包发生工伤由承包单位承担责任。具备用工主体资格的承包单位违反法律、法规规定,将承包业务转包、分包给不具备用工主体资格的组织或者自然人,该组织或者自然人招用的劳动者从事承包业务时因工伤亡的,由该具备用工主体资格的承包单位承担用人单位依法应承
2020.09.29 657 -
谁负责劳务外包工伤
劳务外包工伤,劳务派遣单位和用工单位负责。劳务人员和劳务派遣公司建立了劳动关系,所以劳务人员要工作中发生工伤的。由劳务派遣公司承担责任,为劳务人员申请工伤认定和支付相关费用。 劳动关系与劳务关系区别有哪些 1、关系不同。劳动关系两个主体之间
2022.10.21 406
-
工人受伤的外包是谁负责?
外包工人受伤由用工单位和派遣单位共同负责。
2022-11-04 15,340 -
装修工人在外包装修中受伤谁负责
你说的情况需要举证,你这方可能还是要负部分责任的,受伤程度怎么样,是外包还是装修公司的工人?什么时候受伤的?(白天来电)这边会根据情况帮助您妥善处理,避免您造成更大的损失。
2022-01-19 15,340 -
工人受伤包工头和老板谁负责,包工头和包工头谁负责
工人受伤了,应当由包工头负责赔偿全部损失,房主作为定作人是没有责任的。因为工人与包工头之间属于雇佣关系,而包工头与房主之间属于承揽关系。《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2022-08-09 15,340 -
请问一下兼职期间受伤该谁负责
兼职期间受伤该由雇主负责,雇佣关系以外的第三人造成雇员人身损害的,赔偿权利人可以请求第三人承担赔偿责任,也可以请求雇主承担赔偿责任。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2024-09-16 15,340
-
01:19
小区电梯事故伤人谁负责小区的电梯属于特种设备,行为人在乘坐小区电梯时,出现意外事故受伤的,由负责管理特种设备的人员承担相应责任。根据特种设备安全法的相关规定,管理特种设备人员对电梯这种特种设备的运行和管理承担责任。管理特种设备人员可以是两类人: 1、物业服务单位
2,133 2023.01.04 -
01:02
帮助别人受伤谁承担责任法律语境下帮助别人,是一种无偿的帮助,实际上成立了法律规定的帮工关系。提供帮助的一方为帮工人,接受帮助的一方为被帮工人。帮工过程中帮工人受伤的,需要承担赔偿责任的主体分为以下三类:1、如果是因为进行帮工活动而受伤的,根据帮工人和被帮工人各自
4,180 2022.04.15 -
01:01
口头承揽人受伤谁承担责任口头承揽人受伤,一般会让承揽人自己承担赔偿责任。 通常情况下,定作人对其自身损害无需承担责任,定作人不需要赔偿其损失。 但是如果承揽人的损失是因为定作人对定作、指示或者选任有过失而造成的,那么定作人需要赔偿相应的损失。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
1,777 2022.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