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级有经济补偿吗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经济补偿金,是用人单位解除合同才有的。工伤十级赔偿标准:一次性伤残补助金。以工伤职工本人工资为基数计发:十级伤残为七个月的本人工资。一次性伤残就业补助金。按本人工资为基数计发:十级计发四个月。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按本人工资为基数计发:十级计发一个月。如用人单位为工伤员工缴纳了工伤保险,一次性伤残补助金和一次性医疗补助金由社保基金支付,一次性就业补助金由用人单位支付。如用人单位没有为工伤员工缴纳工伤保险,则上述所有待遇均由用人单位支付。工伤赔偿包括:医疗费、停工留薪期工资、住院伙食补助、护理费、交通费住住宿费、一次性伤残补助金,如解除劳动关系的,还有一次性就业补助金和一次性医疗补助金,等等。具体数额须结合本人工资和当地标准等情况确定。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工伤十级主动辞职一般不可以得到经济补偿金。若用人单位有未依法缴纳社会保险等过错行为的,职工主动辞职可以获得经济补偿。工伤职工可以获得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和一次性伤残就业补助金。
20年工龄被辞退的,经济补偿金按照工龄一年赔偿一个月工资的标准。劳动者月工资高于用人单位所在直辖市、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公布的本地区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三倍的,向其支付经济补偿的标准按职工月平均工资三倍的数额支付,向其支付经济补偿的年限最高不超过十二年。这里的月工资是指劳动者在劳动合同解除或者终止前十二个月的平均工资。
-
【经济补偿】经济补偿金标准
经济补偿金的补偿标准:按劳动者在本单位工作的年限计算,每满一年支付一个月工资;六个月以上不满一年的,按一年计算;不满六个月的,向劳动者支付半个月工资。月工资是指劳动者在劳动合同解除或者终止前十二个月的平均工资。
2022.09.29 351 -
工伤十级主动辞职还能得到经济补偿金吗?
首先,用人单位存在过错是劳动者获得经济补偿金的前提条件。其次,工伤职工应正确理解运用《工伤保险条例》的规定。因此,如果用人单位存在过错,工伤职工提出解除劳动合同,那么就能在获得工伤待遇的同时,获得经济补偿金,反之则不能获得经济补偿金。
2020.01.09 163 -
工伤十级主动辞职还可以得到经济补偿金吗
首先,用人单位存在过错是劳动者获得经济补偿金的前提条件。 根据《劳动合同法》第38条,在用人单位存在过错的情况下,劳动者主动提出解除劳动关系时能够得到经济补偿金。 其次,工伤职工应正确理解运用《工伤保险条例》的规定。 《工伤保险条例》作为行
2020.01.28 119
-
伤残十级单位解除劳动合同有经济补偿吗?
劳动者受伤,鉴定为伤残等级的,如果用人单位有为劳动者缴纳社保,其社保部门支付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是需要劳动者与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关系的。工伤保险待遇主要的补偿是:医疗费、一次性伤残补助金(7到24个月
2022-04-28 15,340 -
经济补偿金有上限吗经济补偿金怎么算
经济补偿金有上限,一是支付年限不超过12个月;二是计算经济补偿金的劳动者本人工资不超过本地区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三倍。 根据《劳动合同法》相关规定,劳动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单位不得裁减: 1、从事
2021-03-22 15,340 -
有关于经济补偿金补贴计算入经济补偿金吗
按照《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53条的规定:劳动法中的‘工资’是指用人单位依据国家有关规定或劳动合同的约定,以货币形式直接支付给予本单位劳动者的劳动报酬,一般包括计时工资
2022-06-14 15,340 -
平级调动产生经济补偿金吗
公司存在法定过错,可依法委托律师提起劳动仲裁和劳动诉讼,要求公司支付工资、加班工资、每工作一年补偿一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金和其他损失等。
2022-08-16 15,340
-
01:24
经济赔偿金和经济补偿金区别有哪些两者的支付条件不同。用人单位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的,一般包括劳动者依法解除劳动合同、用人单位依法执行裁员、双方共同协商解除劳动合同以及合同到期是否重新签订的情况。而赔偿金是用人单位一方想解除劳动合同,劳动者可以选择继续履行合约,也可以不履行
4,103 2022.04.17 -
01:05
经济补偿金最多补几个月根据《劳动合同法》的规定,用人单位向员工支付的经济补偿金最高不得超过144个月,按照规定,如果员工的月度工资高于用人单位所在的直辖市、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所公布的本地区上年度职工月度平均工资3倍的,则用人单位向员工支付经济补偿的标准,按照职工
13,527 2022.05.11 -
01:29
经济补偿金如何计算经济补偿金计算标准: 1、计算基数,按照员工离职前十二个月的平均应发工资计算,其中包含绩效奖金、年终奖、各类津贴和福利补贴等等货币性质的收入,在劳动法中规定有关社平工资三倍的限制,是否分段需要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 2、计算年限,按照员工在本
17,632 2022.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