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丧葬费会不会被执行还债务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丧葬费不会被执行还债务。丧葬费是对死者亲属处理丧葬事务的一种经济帮助,用于解决死者家属在殡葬花销时所遇到的实际困难,因此法院不能强制执行丧葬费。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民事执行中查封、扣押、冻结财产的规定》第五条人民法院对被执行人下列的财产不得查封、扣押、冻结: (一)被执行人及其所扶养家属生活所必需的衣服、家具、炊具、餐具及其他家庭生活必需的物品; (二)被执行人及其所扶养家属所必需的生活费用。当地有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必需的生活费用依照该标准确定; (三)被执行人及其所扶养家属完成义务教育所必需的物品; (四)未公开的发明或者未发表的著作; (五)被执行人及其所扶养家属用于身体缺陷所必需的辅助工具、医疗物品; (六)被执行人所得的勋章及其他荣誉表彰的物品; (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缔结条约程序法》,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或者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部门名义同外国、国际组织缔结的条约、协定和其他具有条约、协定性质的文件中规定免于查封、扣押、冻结的财产; (八)法律或者司法解释规定的其他不得查封、扣押、冻结的财产。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丧葬费不会被执行还债务。丧葬费是对死者亲属处理丧葬事务的一种经济帮助,用于解决死者家属在殡葬花销时所遇到的实际困难,因此法院不能强制执行丧葬费。
丧葬费的标准包括:丧葬费标准是按照受诉法院所在地上一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标准,以六个月总额计算。大约3000-4000元;一般包括运尸费、火化费。购买骨灰盒费,一期骨灰存放费,以及雇请人员所支付的劳务费和必要的交通费等合理费用。
-
丧葬费可以执行还债吗
不可以。丧葬费是属于死者家属的,不属于死者。所以,不能用丧葬费来强制执行,偿还死者的债务。法律规定,债务应当清偿。暂时无力偿还的,经债权人同意或者人民法院裁决,可以由债务人分期偿还。
2020.07.14 263 -
辽宁丧葬费2022年丧葬费标准
丧葬费的标准包括: 1、丧葬费标准是按照受诉法院所在地上一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标准,以六个月总额计算。大约3000-4000元; 2、一般包括运尸费、火化费。购买骨灰盒费,一期骨灰存放费,以及雇请人员所支付的劳务费和必要的交通费等合理费用。
2022.08.04 11,491 -
2022年丧葬费标准
丧葬费的标准包括: 1、丧葬费标准是按照受诉法院所在地上一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标准,以六个月总额计算。大约3000-4000元; 2、一般包括运尸费、火化费。购买骨灰盒费,一期骨灰存放费,以及雇请人员所支付的劳务费和必要的交通费等合理费用。
2022.08.02 26,634
-
丧葬费会不会被执行还债务
丧葬费不会被执行还债务。丧葬费是对死者亲属处理丧葬事务的一种经济帮助,用于解决死者家属在殡葬花销时所遇到的实际困难,因此法院不能强制执行丧葬费。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民事执行中查封、扣押、冻结财
2022-05-17 15,340 -
欠债的公司钱要离婚,丧葬费会不会被执行
丧葬费用不会被偿还债务。丧葬费是对遗属处理丧葬事务的经济援助,解决遗属在丧葬费用时遇到的实际困难,法院不能强制执行丧葬费用。
2021-10-26 15,340 -
丧葬费可以执行还债吗
1、不可以。丧葬费是属于死者家属的,不属于死者。所以,不能用丧葬费来强制执行,偿还死者的债务。 2、法律规定,债务应当清偿。暂时无力偿还的,经债权人同意或者人民法院裁决,可以由债务人分期偿还。有能力偿
2022-07-20 15,340 -
丧葬费可以被用来还债务吗
丧葬费不会被执行还债务。丧葬费是对死者亲属处理丧葬事务的一种经济帮助,用于解决死者家属在殡葬花销时所遇到的实际困难,因此法院不能强制执行丧葬费。
2022-10-13 15,340
-
00:53
丧葬费超过10年还能领吗丧葬费超过10年不能领。领取丧葬费期限为1年。丧葬费是指侵害自然人的生命权,致使受害人死亡的,受害人的亲属对死亡的受害人,进行安葬所产生的丧葬费用的支出。一般用于逝者服装、整容、遗体存放、运送、告别仪式、火化、骨灰盒、骨灰存放等,这明显是一
7,371 2022.05.11 -
00:57
先销户还是先取丧葬费先销户而不是先领取丧葬费。人死后当然是先销户口,只有注销了户口才能领取丧葬费,不注销户口是领不了丧葬费的。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可知,公民死亡,城市在葬前,农村在一个月以内,由户主、亲属、抚养人或者邻居向户口登记机关申报死亡登记,注销户口。公民如
59,340 2022.04.17 -
01:11
新丧葬费标准新丧葬费标准如下:丧葬费是上年度本省城镇居民月可支配收入的2倍,因此,从2021年9月1日开始,丧葬费就等于2倍的当地月可支配收入。从以往各地区标准不统一,有的包干,有的挂钩,最终实现了与当地月支配收入相挂钩的统一模式,更加清晰、明了,也更
4,604 2022.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