贷款不还构成恶意侵占吗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行为人就表现出了非法占有他人物品的目的,拒不归还,其行为构成侵占罪。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九十三条有下列情形之一,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诈骗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的贷款,数额较大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二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罚金或者没收财产:(一)编造引进资金、项目等虚假理由的;(二)使用虚假的经济合同的;(三)使用虚假的证明文件的;(四)使用虚假的产权证明作担保或者超出抵押物价值重复担保的;(五)以其他方法诈骗贷款的。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汇错款不不会构成侵占罪,因为侵占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将他人的交给自己保管的财物、遗忘物或者埋藏物非法占为己有,数额较大,拒不交还的行为。 根据规定,侵占罪的主体是一般主体,该罪主体的主观必须是故意,该罪所侵犯的客体是他人财物的所有权,本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将他人的交由自己代为保管的财物、遗忘物或者埋藏物非法占为己有,数额较大,拒不交还的行为。
侵占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将代为保管的他人财物,或者合法持有的他人遗忘物、埋藏物非法据为己有,数额较大,拒不退还的行为。如果行为人并不拒绝退还,只是要求延期退还,因而引起纠纷的,或者虽然口头表示拒绝退还,但经有关机关说服教育当即退还了,一般都不会以犯罪论处。
-
非法侵占拒不归还构成侵占罪吗
非法侵占他人财产罪拒不归还构成侵占。我国刑法第二百七十条明文规定的侵占罪,是指以非法占有和拒绝返还为目的,占有他人保管的财产、遗忘物和埋藏物。构成本罪,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处二年以上五年以下有期徒刑
2022.04.12 1,661 -
非法侵占拒不归还构成侵占罪吗
非法侵占拒不归还,数额较大的,构成侵占罪,但也可能构成其他犯罪。侵占罪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七十条可知,对代为保管物、他人的遗忘物或者埋藏物非法侵占据为己有、数额较大的,成立侵占罪。对数额较大,并无司法解释予以明确规定,实践中以二
2020.05.28 148 -
非法侵占拒不归还,构成侵占罪吗
非法侵占拒不归还,数额较大的,构成侵占罪。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规定,将代为保管的他人财物非法占为己有,数额较大,拒不退还的,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二年以上五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将他人的
2022.04.16 742
-
恶意侵占属于善意侵占吗
恶意侵占的财产,买受人可以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善意购买,可以对抗被侵占人的主张。原所有人有权向无处分权人请求损害赔偿,被侵占人的损失由侵占人承担。
2021-11-04 15,340 -
借车不还构成侵占罪吗
借车不还,数额较大的,构成侵占罪。判处二年以下的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判处二年以上五年以下的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2022-11-27 15,340 -
侵占不动产构成侵占罪吗
侵占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将他人交给自己保管的财物、遗忘物或者埋藏物非法占为己有,数额较大,拒不交还的行为。至于这些财物的表现形式,则可多种多样,既可以是动产,又可以是不动产;既可以是有形物,又可
2022-10-20 15,340 -
恶意透支信用卡不还款构成犯罪吗
是否使用信用卡逾期不还都会构成犯罪呢?怎样的情况下会构成犯罪呢? 我国刑法规定恶意透支属于信用卡诈骗罪的情形之一,但并非使用信用卡逾期不还款不一定构成犯罪,但是如果恶意透支达到一定数额,就可能构成信用
2022-04-07 15,340
-
01:05
怎样构成职务侵占罪职务侵占罪是指,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人员,通过职务上的便利,非法将本单位数额较大的财物占为己有的行为。首先,构成该罪的行为主体,应当是企业、公司或其他单位的人员;其次,行为的内容是,前述行为主体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将数额较大的本单位财物非
1,198 2022.04.17 -
01:03
恶意打假构成什么罪恶意打假可能会构成敲诈勒索罪。恶意打假是利用假货掉包真货或者自带假货等形式,然后再以购买到假货为由逼迫店家付出高额赔偿,属于违法行为,情节严重的构成犯罪行为,应当受到法律追究。敲诈勒索罪的构成条件有: 1、客体要件。敲诈勒索罪侵犯的各体是复
3,859 2022.10.03 -
00:53
职务侵占构成要件是什么职务侵占的具体构成要件有如下情况: 1、在客体方面,侵犯的对象是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财物; 2、在客观方面表现为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侵占本单位财物,数额较大的行为; 3、在主体上,为特殊主体,包括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人员; 4、主观方
743 2022.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