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法证据排除的名词解释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非法证据排除规则是对非法取得的供述和非法搜查扣押取得的证据予以排除的统称,也就是说,司法机关不得采纳非法证据,将其作为定案的证据,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52条规定:审判人员、检察人员、侦查人员必须依照法定程序,收集能够证实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罪或者无罪、犯罪情节轻重的各种证据。严禁刑讯逼供和以威胁、引诱、欺骗以及其他非法方法收集证据,不得强迫任何人证实自己有罪。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若干问题的解释》第61条规定:严禁以非法的方法收集证据。凡经查证确实属于采用刑讯逼供或者威胁、引诱、欺骗等非法的方法取得的证人证言、被害人陈述、被告人供述,不能作为定案的根据。 《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第140条规定:严禁刑讯逼供和以威胁、引诱、欺骗以及其他非法的方法获取供述。第160条规定:不得采用羁押、刑讯、威胁、引诱、欺骗以及其他非法方法获取证言。第265条规定:严禁以非法的方法收集证据。以刑讯逼供或者威胁、引诱、欺骗等非法的方法收集的犯罪嫌疑人供述、被害人陈述、证人证言,不能作为指控犯罪的根据。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非法证据排除规则通常是指在刑事诉讼中,侦查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使用非法手段取得的证据不得在刑事审判中被采纳的规则。非法证据的范围包括: 1、执法机关违反法定程序制作的调查收集的证据材料; 2、在超越职权或滥用职权时制作或提查收集证据材料; 3、律师或当事人采取非法手段制作或调查收集的证据材料; 4、执法机关以非法的证据材料为线索调查收集的其他证据。
结合案件来处理,情况较多。法律规定审判人员、检察人员、侦查人员必须依照法定程序,收集能够证实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罪或者无罪、犯罪情节轻重的各种证据。严禁刑讯逼供和以威胁、引诱、欺骗以及其他非法方法收集证据,不得强迫任何人证实自己有罪。必须保证一切与案件有关或者了解案情的公民,有客观地充分地提供证据的条件,除特殊情况外,可以吸收他们协助调查。
-
非法集资名词解释
非法集资名词解释:通常是指法人、其他组织或个人,在不经有关部门依法批准的前提下,向出资人承诺在一定期限内还本付息,且承诺有高的利息回报,其承诺的还本付息的形式除以货币外,也有包括实物和其他形式,向社会公众即不特定的对象筹集资金的行为,该行为
2022.04.12 622 -
非法言词证据排除规则是什么
非法证据排除规则是对非法取得的供述和非法搜查扣押取得的证据予以排除的统称,也就是说,司法机关不得采纳非法证据,将其作为定案的证据,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2020.12.03 182
-
非法言词证据的排除原则
言词证据是指以人的语言表述为存在和表现形式的证据。在法定的证据种类中,证人证言、被害人陈述、被告人供述以及鉴定结论都属于言词证据。当代各国刑事证据法普遍禁止将采取刑讯逼供、威胁、引诱、欺骗等方法非法获
2021-09-30 15,340 -
证据公证名词解释
你所说的证据指的是证据保全公证。保全证据公证是指公证机构根据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申请,对与申请人权益相关的,日后可能灭失或者难以提取的证据加以验证提取固定,以保持它的真实性和证明力的活动。保全证据公
2022-08-23 15,340 -
非法收集的言词证据是否排除?
最高法院《解释》第61条:“严禁以非法的方法收集证据。凡经查证确实属于采用刑讯逼供或者威胁、引诱、欺骗等非法的方法取得的证人证言、被害人陈述、被告人供述,不能作为定案的根据。”《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
2021-09-29 15,340 -
非法收集的言词证据可以排除吗?
我国最高法院《解释》第61条:“严禁以非法的方法收集证据。凡经查证确实属于采用刑讯逼供或者威胁、引诱、欺骗等非法的方法取得的证人证言、被害人陈述、被告人供述,不能作为定案的根据。”《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
2021-08-04 15,340
-
01:13
IPO上市名词解释
IPO全称Initial Public Offering,中文是首次公开募股。具体是指:某公司,包括股份有限公司或有限责任公司,首次向社会公众公开招股的发行方式。有限责任公司IPO后,会成为股份有限公司。对应于一级市场,大部分公开发行股票由
1,615 2022.04.15 -
01:03
房屋保全名词解释
房屋保全,是根据对方当事人的申请,人民法院对于可能因当事人一方的某些行为或者别的原因,使判决执行困难或者导致当事人其他损害的案件,可以裁定对其房屋进行保全、命令其作出某些行为或者禁止其作出某些行为;必要时,即使当事人没有提出申请的,法院也可
704 2022.04.17 -
01:11
房子限购名词解释
房子限购是我国出台的一项政策,主要是对买房者进行的限购。可在住房与城乡建设部指定的40个城市实施限购令:各城市本地户籍与持人才居住证家庭,最多限拥有两套住房;外地和境外人士最多限拥有一套等。 在2010年4月30日北京出台“国十条实施细则”
1,164 2022.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