辞职不批打什么电话投诉?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投诉打什么电话,需要看具体投诉什么。 1、投诉治安事件公安拨打110; 2、投诉违法经营文化拨打12021; 3、投诉无证经营工商拨打12021。
《治安管理处罚法》第58条,违反关于社会生活噪声污染防治的法律规定,制造噪声干扰他人正常生活的,处警告;警告后不改正的,处200元以上500元以下罚款。《刑法》第225条,违反国家规定,有下列非法经营行为之一,扰乱市场秩序,情节严重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违法所得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罚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五年以上,并处违法所得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一)未经许可经营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专营、专场物品或者其他限制买卖的物品的; (二)买卖进出口许可证、进出口原产地证明以及其他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经营许可证或者批准文件的; (三)未经国家有关主管部门批准,非法经营证券、期货或者保险业务的; (四)其他严重扰乱市秩序的非法经营行为。《无证无照经营查处办法》第6条规定,经营者未依法取得营业执照从事经营活动的,由履行工商行政管理职责的部门(以下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予以查处。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辞职不需要经过批准。 劳动者提前三十日以书面形式通知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 劳动者在试用期内提前三日通知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即使单位领导不签字批准,也可以在通知期间届满以后离开原单位。 单位不依法履行相关手续的话,可以提起劳动争议仲裁,也可以申请劳动保障监察,要求单位履行法定义务。
-
离职不给批打什么电话
1、公司不让员工辞职,违反了劳动法的规定,员工只要依法提前书面辞职就可以离职; 2、如果员工依法提出辞职后,单位以各种理由拒不发放工资,可以向劳动监察部门投诉。
2020.03.01 557 -
公司辞职不给公司打电话怎么投诉
。员工可以向劳动部门投诉,也可以直接申请劳动仲裁,以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劳动者按规定辞职,并不需要用人单位批准。作为员工提前30天书面提出辞职申请,公司应当接受并结清工资,您可以到当地的劳动争议委员提起劳动争议仲裁。
2020.02.20 490 -
公司不让离职打什么电话投诉
公司不让离职打12333投诉。发生劳动争议,当事人不愿协商、协商不成或者达成和解协议后不履行的,可以向调解组织申请调解;不愿调解、调解不成或者达成调解协议后不履行的,可以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对仲裁裁决不服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2020.02.29 2,593
-
辞职不批打什么投诉电话
劳动者要辞职,只须提前一个月,书面通知用人单位即可,无须用人单位批准。如果用人单位以不批为理由,扣发劳动者的工资,劳动者可以依法向劳动监察部门投诉。投诉电话12333。法律链接:〈劳动合同法〉第三十七
2022-04-03 15,340 -
辞职不批打什么电话投诉
1、公司不让员工辞工,违反了劳动法的规定,员工只要依法提前书面辞职就可以离职; 2、如果员工依法提出辞职后,单位以各种理由拒不发放工资,可以向劳动监察部门投诉,投诉电话:12333; 3、法律依据:
2022-04-04 15,340 -
辞职不批打什么电话来投诉呢
1、公司不让员工辞工,违反了劳动法的规定,员工只要依法提前书面辞职就可以离职; 2、如果员工依法提出辞职后,单位以各种理由拒不发放工资,可以向劳动监察部门投诉,投诉电话:12333; 3、法律依据:
2022-04-26 15,340 -
辞工不批打什么电话投诉职工
1、公司不让员工辞工,违反了劳动法的规定,员工只要依法提前书面辞职就可以离职; 2、如果员工依法提出辞职后,单位以各种理由拒不发放工资,可以向劳动监察部门投诉,投诉电话:12333; 3、法律依据:
2022-05-05 15,340
-
00:58
合同期辞职不批怎么办合同期辞职不批的,如果劳动者履行了预告通知义务的,用人单位仍需向劳动者支付劳动报酬,劳动者可以正常离职。如果劳动者是在试用期间内辞职的,提前3天递交离职申请即可拿到应得工资;如果是正式员工离职的,提前30天递交离职申请,即可拿到应得工资。劳
3,052 2022.05.11 -
01:25
欠钱不还打电话不接怎么办欠钱后如果真的出现无力偿还的情况,则应当及时与债权人协商,延迟、延长还款时间或者减少债务等,如果债权人不同意,则应当及时向人民法院提出申请,请求法院判决延长或暂停偿还,等到债务人有能力偿还债务之后再重新开始计算还款期限。如果是永久性的失去偿
747 2022.04.17 -
01:07
有人欠钱不还打电话不接怎么办如果对方欠钱到期不还,而且还不接电话,建议通过法律途径解决。可以直接申请法院向他发出支付令,令他还钱。申请支付令在诉讼上叫督促程序,适用于金钱债务和有价证券债务,当事人之间的债权债务关系应该明确,债权人有比较充分的证据,如有欠条、借据等。并
2,091 2022.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