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欠工资诉讼时效为多长时间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拖欠工资属劳动争议,劳动争议的诉讼时效为一年。 按规定,劳动争议申请仲裁的时效期间为一年。仲裁时效期间从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计算。前款规定的仲裁时效,因当事人一方向对方当事人主张权利,或者向有关部门请求权利救济,或者对方当事人同意履行义务而中断。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发生的下列劳动争议,适用本法: (一)因确认劳动关系发生的争议; (二)因订立、履行、变更、解除和终止劳动合同发生的争议; (三)因除名、辞退和辞职、离职发生的争议; (四)因工作时间、休息休假、社会保险、福利、培训以及劳动保护发生的争议; (五)因劳动报酬、工伤医疗费、经济补偿或者赔偿金等发生的争议; (六)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劳动争议。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拖欠工资属劳动争议,劳动争议的诉讼时效为一年。劳动争议申请仲裁的时效期间为一年。仲裁时效期间从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计算。前款规定的仲裁时效,因当事人一方向对方当事人主张权利,或者向有关部门请求权利救济,或者对方当事人同意履行义务而中断。从中断时起,仲裁时效期间重新计算。
欠薪纠纷属于一般的债权债务纠纷,诉讼时效为三年,从权利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自己的权利受到损害之日起计算。诉讼时效期间届满的,义务人可以提出不履行义务的抗辩。
-
拖欠工资诉讼时效是多长时间
拖欠工资属劳动争议,劳动争议的诉讼时效为一年。劳动争议申请仲裁的时效期间为一年。仲裁时效期间从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计算。前款规定的仲裁时效,因当事人一方向对方当事人主张权利,或者向有关部门请求权利救济,或者对方当事人同意
2020.09.16 393 -
拖欠工程款的诉讼时效为多长时间?
拖欠工程款的诉讼时效一般是三年。根据法律规定,诉讼时效期间自权利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受到损害以及义务人之日起计算,自权利受到损害之日起超过二十年的,人民法院不予保护。有特殊情况的,当事人可以申请延长。
2021.01.31 146 -
拖欠工资的诉讼时效是多长时间吗
拖欠工资引起的劳动争议首先应该适用劳动仲裁,所以不能适用诉讼时效。仲裁之后,对仲裁裁决不服的,可以自收到仲裁裁决书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劳动争议申请仲裁的时效期间为一年,劳动者和用人单位的劳动关系存续期间因拖欠劳动报酬发生争议的
2020.10.28 197
-
拖欠工资诉讼时效多长时间
拖欠工资属劳动争议,劳动争议的诉讼时效为一年。 按规定,劳动争议申请仲裁的时效期间为一年。仲裁时效期间从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计算。前款规定的仲裁时效,因当事人一方向对方当事人主张权
2022-05-28 15,340 -
拖欠工资诉讼时效是多长时间
拖欠工资属劳动争议,劳动争议的诉讼时效为一年。 按规定,劳动争议申请仲裁的时效期间为一年。仲裁时效期间从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计算。前款规定的仲裁时效,因当事人一方向对方当事人主张权
2022-06-03 15,340 -
拖欠工资拖欠工资的诉讼时效有多长时间
克扣工资属于劳动争议,适用仲裁前置。对仲裁裁决不服的,可以自收到仲裁裁决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逾期未作出仲裁裁决的,当事人可以就劳动争议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不予受理或者逾
2021-11-06 15,340 -
拖欠工资怎么算诉讼时效多长时间
拖欠工资属劳动争议,劳动争议的诉讼时效为一年。 按规定,劳动争议申请仲裁的时效期间为一年。仲裁时效期间从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计算。前款规定的仲裁时效,因当事人一方向对方当事人主张权
2022-11-19 15,340
-
00:58
拖欠工资的诉讼时效
根据相关规定,因为劳动争议而申请仲裁的时效期间为一年,该时效期间自当事人知道或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计算。追索劳动报酬的争议属于劳动争议,故劳动报酬纠纷中劳动报酬的诉讼时效期限是一年,自解除劳动关系之日起算。也就是说,不论追索的劳动报酬
6,757 2022.04.15 -
01:04
拖欠工资的诉讼时效是多久
拖欠工资不受仲裁诉讼时效的限制,但是劳动关系终止的,劳动者应当自劳动关系终止之日起一年内提出劳动仲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的相关规定可知,劳动争议申请仲裁的时效期间为一年。劳动关系存续期间因拖欠劳动报酬发生争议的,不受一
1,389 2022.06.22 -
00:57
欠钱多长时间失去诉讼时效
欠钱过了三年的诉讼时效后,就会失去诉讼时效。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规定,债权人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一般是三年。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诉讼时效期间自权利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受到损害以及义务人之日起计算。另有规
2,257 2022.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