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公司股权转让是否属于抽逃出资罪?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根据公司法解释三的第十二条,该条规定了五种抽逃出资的行为。这五种行为包括:将出资款项转入公司账户验资后又转出;通过虚构债权债务关系将其出资转出;制作虚假财务会计报表虚增利润进行分配;利用关联交易将出资转出;以及其他未经法定程序将出资抽回的行为。 因此,转让公司股权是合法的,不构成抽逃出资罪。 根据公司法解释三的第十二条,如果公司、股东或公司债权人以相关股东的行为符合下列情形之一且损害公司权益为由,请求认定该股东抽逃出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将出资款项转入公司账户验资后又转出;通过虚构债权债务关系将其出资转出;制作虚假财务会计报表虚增利润进行分配;利用关联交易将出资转出;以及其他未经法定程序将出资抽回的行为。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一)制作虚假财务会计报表虚增利润进行分配; (二)通过虚构债权债务关系将其出资转出; (三)利用关联交易将出资转出; (四)其他未经法定程序将出资抽回的行为。这四种行为被判定为抽逃出资行为。
变更股东不是股权转让,二者区别如下:变更股东是指股东登记事项发生变更时,应当依法向工商登记机关办理变更登记,并提交相应材料;股权转让是指股东向其他股东或者股东以外的人转让其全部或者部分股权,且满足股权转让的相应条件。
-
转让子公司股权构成抽逃出资罪吗,怎么规定
问题解答: 转让子公司股权不一定构成抽逃出资罪。公司的股东可以转让股权,合法转让子公司股权不是投资出资罪的行为。抽逃出资罪是指公司发起人、股东违反公司法的规定,在公司成立后又抽逃其出资,数额巨大、后果严重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行为。
2024.05.31 21 -
公司可以起诉股权转让前股东抽逃出资吗
可以。出资后,股东的出资就变成公司财产,股东只能通过转让方式来收回投资。这种情况下,公司可作为原告起诉作为股东的自然人或法人,要求其向公司返还所抽逃的出资,并支付按其抽逃出资的数额和时间计付利息。如果抽逃出资的行为直接造成了公司其他损失,还
2020.04.06 291 -
股东名为股权转让实为抽逃出资,抽逃出资有什么后果
现有的法律法规对如何认定“抽逃出资”并没有明确的规定,一般分析如下: (1)行为主体:该行为的主体是公司出资者,即股东 (2)主观方面:是看公司股东有无“抽逃出资”的故意,如果没有正常的业务往来、借贷关系或其他依据,不支付任何代价而长期占用
2024.06.14 37
-
公司股东出逃了,对于股东抽逃出资又股权转让怎么办?
如果在公司验资成立后,股东没有正常的业务往来和正当的理由,比如合法的借贷关系、劳动关系,或者因经营活动的需要等等,而仅仅将公司设立时的出资额,在设立后转移、挪作他用或者非法占有的,均有可能涉嫌构成抽逃
2022-07-05 15,340 -
股东偷偷地抽逃出资了,股东抽逃出资是否属于公司诉讼呢?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若干问题的规定(三)》第十四条规定,股东抽逃出资,公司或者其他股东请求其向公司返还出资本息、协助抽逃出资的其他股东、董事、高级管理人员或者实际控制人对此承担连
2022-07-23 15,340 -
公司股东在外的发起人抽逃出资是否属于公司
公司的发起人股东抽逃出资的法律责任有: 1、对公司其他股东的民事责任。 股东抽逃出资,将会损害其他股东及公司的利益,在此情况下,已经足额缴纳出资的股东或者发起人可以根据公司章程之规定,要求抽逃出资的股
2023-02-26 15,340 -
受让股权后是否涉及抽逃出资罪
如果全部股权都转让给他人了,则自己不会涉及抽逃出资罪;如果自己还保留了一部分股权,自己又违反公司法的规定,在公司成立后又抽逃其出资,数额巨大、后果严重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则会涉及抽逃出资罪。
2023-03-06 15,340
-
01:06
设立全资子公司属于股权投资吗虽然法律上没有对股权投资作出明确的概念解释,但实践中一般认为,通过投资设立或购买公司股权的方式,控制或参与公司经营管理的行为,就是股权投资行为。股权投资的目的,是通过投资行为取得公司股权,并从公司股权中获取利润。从这个角度来讲,设立全资子公
5,432 2022.04.15 -
01:01
什么是抽逃出资罪根据《刑法》相关规定,抽逃出资罪,主要指的是公司的股东、或者发起人违反了《公司法》的有关规定,在公司成立之后,又抽逃其出资资金,涉嫌金额巨大、产生后果较为严重的、或者导致其他严重情节的行为。 抽逃出资罪的构成要件: 1、本罪的犯罪客体为:国
1,468 2022.04.17 -
01:16
外资公司股权转让交哪些税外资公司股权转让,所需缴纳的最主要的税是所得税。如果外资公司的股东是境外自然人,应当缴纳个人所得税;如果外资公司的股东是境外法人,则应缴纳企业所得税。税率均为20%。纳税依据是现行的《企业所得税法》和《个人所得税法》。原《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商
2,951 2021.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