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怎么构成隐瞒境外存款罪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符合以下条件即构成隐瞒境外存款罪:1、本罪的主体为特殊主体,即国家工作人员;2、主观方面是出于故意;3、侵犯的客体是国家的廉政制度和国家的外汇管理制度;4、客观方面存在国家工作人员在境外的存款依照国家规定应当申报而隐瞒不报,且数额较大的行为。
《刑法》第三百九十五条国家工作人员的财产、支出明显超过合法收入,差额巨大的,可以责令该国家工作人员说明来源,不能说明来源的,差额部分以非法所得论,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差额特别巨大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财产的差额部分予以追缴。国家工作人员在境外的存款,应当依照国家规定申报。数额较大、隐瞒不报的,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较轻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管机关酌情给予行政处分。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以下要件会构成隐瞒境外存款罪: 1、主体要件:主体是国家工作人员; 2、主观要件:主观上必须出于故意; 3、客体要件:侵犯的客体是国家的廉政制度和国家的外汇管理制度; 4、客观要件:在客观方面表现为国家工作人员在境外依照国家规定应当申报而隐瞒不报,且数额较大的行为。
下列要件可构成隐瞒境外存款罪:侵犯的客体是国家的廉政制度和国家的外汇管理制度;在客观方面表现为国家工作人员在境外依照国家规定应当申报而隐瞒不报,且数额较大的行为;犯罪主体是国家工作人员;在主观上是故意。
-
怎么样构成隐瞒境外存款罪
隐瞒境外存款罪是特殊主体犯罪,犯罪主体仅限于国家工作人员。国家工作人员故意隐瞒在境外的存款,即应当申报而隐瞒不报,数额较大的,可构成隐瞒境外存款罪。《刑法》第三百九十五条第二款规定,国家工作人员在境外的存款,应当依照国家规定申报。数额较大、
2020.03.06 84 -
隐瞒境外存款罪怎么构成的
隐瞒境外存款罪的构成要件:本罪在主观上是故意,即行为人明知自己的境外存款应当申报而故意隐瞒不报。客观方面表现为国家工作人员在境外依照国家规定应当申报而隐瞒不报,且数额较大的行为。本罪的主体是国家工作人员。《刑法》第三百九十五条第三款规定,国
2020.03.25 100 -
如何构成隐瞒境外存款罪?
符合以下条件即构成隐瞒境外存款罪: 1、本罪的主体为特殊主体,即国家工作人员; 2、主观方面是出于故意; 3、侵犯的客体是国家的廉政制度和国家的外汇管理制度; 4、客观方面存在国家工作人员在境外的存款依照国家规定应当申报而隐瞒不报,且数额较
2020.06.07 100
-
隐瞒境外存款罪构成条件
审判长、审判员: 作为本案第一被告陈××的辩护人,我认为,公安机关对本案进行立案侦查和检察机关对本案提起公诉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18条关于刑事案件分工负责的管辖规定,且指控陈××犯侮辱罪
2022-07-17 15,340 -
如何构成隐瞒境外存款罪?
隐瞒境外存款罪是指国家工作人员违反国家规定,故意隐瞒不报在境外的存款,数额较大的行为。隐瞒境外存款罪主体是国家工作人员,主观方面属于故意,客观方面则表现为在境外有数额较大的存款,隐瞒不报的行为。“境外
2022-07-30 15,340 -
构成隐瞒境外存款罪的条件
(一)隐瞒境外存款罪的主体是特殊主体,即只能由国家工作人员构成。 (二)隐瞒境外存款罪在主观方面表现为故意犯罪,即明知国家工作人员在境外存款依照国家规定应当申报而故意隐瞒不报。如果不是出于故意隐瞒,而
2022-08-22 15,340 -
怎么判定隐瞒境外存款罪的构成
隐瞒境外存款罪不以存款来源的违法性为构成要件,在境外取得的合法收入,也属于规定的境外存款,如依法继承的财产等。因为隐瞒境外存款罪的立法原则是针对境外存款的监督,而不在于追究其财产来源是否有过错。构成隐
2021-05-10 15,340
-
01:26
隐瞒所得收益罪怎么判刑涉嫌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罪,一般会被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但是当犯罪情节严重时,应当判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相关规定可知,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犯罪所得收益罪是指,行为人
893 2022.04.17 -
00:58
掩饰隐瞒罪被批捕了怎么判触犯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罪被批捕了的,需要分情况讨论。如果是自然人构成该罪的,对自然人一般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如果是单位构成该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按照自然人构成该罪的规定进行处罚。
3,016 2022.04.15 -
01:18
掩饰隐瞒罪被批捕了怎么办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犯罪所得收益罪被批捕了最低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最高七年以下有期徒。本罪量刑标准为:明知是犯罪所得及而产生的赃款予以转移、收购、窝藏代为销售或以其他办法掩饰、隐瞒的个人或者单位。明知是犯罪所得及其产生的收益而予以窝藏、转
1,585 2022.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