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是否可以解除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交强险是由保险公司对被保险机动车发生道路交通事故造成受害人(不包括本车人员和被保险人)的人身伤亡、财产损失,在责任限额内予以赔偿的强制性责任保险。那交强险合同是否可以解除呢交通安全法实施后,交强险条例也开始实施。条例规定中资的保险公司经过批准均可以对车辆承保交强险业务。而且在交强险合同的履行中,保险公司不能解除交强险合同。那么是不是所有的交强险合同都不能解除呢答案是否定的。《机动车交通事故强制保险条例》第十四条规定:保险公司不得解除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合同,但是,投保人对重要事项未履行如实告知义务的除外。那么什么是“重要事项”呢重要事项包括机动车的种类、厂牌型号、识别代码、牌照号码、使用性质和机动车所有人或者管理人的姓名(名称)、性别、年龄、住所、身份证或者驾驶证号码(组织机构代码证)、续保前该机动车发生事故的情况以及保监会规定的其他事项。即使投保人未如实告知前述事项,也不是说保险公司一定能够成功解除保险合同,因为投保人还有一个补充的说明权利。之所以说是权利,是因为条例规定,在解除合同前,保险公司应当是书面通知投保人。投保人在收到通知后五日内履行如实告知义务的,保险公司仍然是不能解除该交强险合同的。所以,如果保险公司想要解除交强险合同,还是难上加难的呀。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合同可以解除,可以一方与另一方协商一致进行解除,或者在合同约定定的解除条件或法定的解除条件发生后向另一方送达解除通知,通知到达对方时解除合同。
《民法典》规定民事法律行为可以采用书面形式、口头形式或者其他形式。法律、行政法规规定或者当事人约定采用特定形式的,应当采用特定形式。 解除合同有法定事由,当事人也可以约定一方解除合同的事由。解除合同的事由发生时,解除权人可以解除合同。当事人解除合同,可以采用书面形式、口头形式或者其他形式。 除了法律、行政法规规定或者当事人约定解除合同需要采用特定形式的情形,不能口头解除合同之外,其余是可以口头解除合同的。
-
购房合同是否可以解除
购房合同能解除,根据解除的原因处理解除的方式不同。如果因为自身的原因想要解除合同是需要承担违约责任的;如果因为对方的原因侵犯了自身的合法权益或导致合同目的不能实现是可以主张解除合同的。
2021.04.15 85 -
合同是否可以单方解除
合同可以单方解除。如果一方当事人具有明示违约;迟延履行、致使合同的目的不能实现;迟延履行,经催告后在合理期限内仍未履行等情形的,另一方当事人可以行使合同的单方解除权。
2021.01.18 108
-
合同是否可以解除?
合同解除的情形包括协商解除和法定解除两种情形。协议解除,是指当事人双方通过协商同意将合同解除的行为。合同解除的条件由法律直接加以规定者,其解除为法定解除。在法定解除中,有的以适用于所有合同的条件为解除
2022-06-10 15,340 -
无法履行的合同是否可以解除,能否解除合同
合同是保障合同签订双方权利义务的书面凭证,合同中约定的履行合同方式,合同双方当事人必须按照合同的要求履行,如果不按照合同的约定又没有得到对方的同意的情况下是会造成违约。那么无法履行的合同是否可以解除,
2022-10-13 15,340 -
无效合同是否可以解除合同
1合同无效和合同解除的区别 合同无效和合同解除的区别 合同无效和合同解除是有区别的,具体表现在: 一、从发生原因上看,合同无效是指合同根本不符合法律规定的合同有效的条件,合同关系不应该成立;而合同解除
2022-07-12 15,340 -
合同无效是否可以解除
对劳动合同的无效或者部分无效有争议的,由劳动争议仲裁机构或者人民法院确认。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二十六条下列劳动合同无效或者部分无效:(一)以欺诈、胁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
2022-03-15 15,340
-
01:28
违约方可以解除合同吗
我国合同法以及民法典并没有规定,违约方享有解除合同的权利。根据民法典第563条的规定,能够解除合同的,应当是因为对方出现迟延履行或者其他违约行为,导致合同不能继续履行下去而想要解除合同的守约方。因此,在法律上,违约方不可以单方面解除合同,但
1,468 2022.04.17 -
00:57
不付款可以解除合同吗
不付款可以解除合同。根据《民法典》第563条第一款第二项的规定,不付款属于当事人以自己的行为,表示了不履行主要的债务或者延迟履行主要债务,那么此时另一方当事人可以在合理的期限内提醒该当事人付款,如果该当事人仍不付款的话,另一方当事人就可以解
3,744 2022.04.15 -
01:23
合同履行完毕是否能解除
合同履行完毕后,已经履行完毕的合同终止,合同的权利和义务已经全部完成,不用再进行解除了。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合同的权利义务终止: 1、债务已经履行; 2、债务相互抵销; 3、债务人依法将标的物提存; 4、债权人免除债务; 5、债权债务同归于一
603 2022.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