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承包合同纠纷适用诉讼时效吗?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适用。一般的合同纠纷按照《民法典》的规定,诉讼时效为3年;承包合同纠纷的诉讼时效要结合具体的承包合同进行分析,一般的承包合同诉讼时效为3年,但法律另有规定的例外。 诉讼时效期间自权利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受到损害以及义务人之日起计算。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但是,自权利受到损害之日起超过二十年的,人民法院不予保护,有特殊情况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权利人的申请决定延长。 【相关延伸】 问:出现哪些情况可以用诉讼时效中止? 答:在诉讼时效期间的最后六个月内,因下列障碍,不能行使请求权的,诉讼时效中止: (一)不可抗力; (二)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没有法定代理人,或者法定代理人死亡、丧失民事行为能力、丧失代理权; (三)继承开始后未确定继承人或者遗产管理人; (四)权利人被义务人或者其他人控制; (五)其他导致权利人不能行使请求权的障碍。 自中止时效的原因消除之日起满六个月,诉讼时效期间届满。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土地承包合同纠纷适用诉讼时效,一般是三年普通诉讼时效,自权利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受到损害以及义务人之日起开始计算。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一般的承包合同诉讼时效为3年,法律另有规定的例外。如果是土地承包经营权纠纷,诉讼请求已过诉讼时效的,应依法判决驳回。也有人认为,土地承包经营权性质上是用益物权,权利人提起物上请求权之诉,该物上请求权与物权共存亡,不应受诉讼时效的限制。
-
土地承包合同纠纷是否适用诉讼时效?
土地承包合同纠纷适用诉讼时效。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三年。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诉讼时效期间自权利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受到损害以及义务人之日起计算。
2021.03.05 160 -
土地承包合同纠纷是否适用诉讼时效
土地承包合同纠纷同样适用诉讼时效,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三年。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诉讼时效期间自权利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受到损害以及义务人之日起计算。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但是,自权利
2021.03.27 324 -
内部承包合同纠纷可以诉讼吗
满足以下条件可以诉讼解决: (一)原告是与本案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 (二)有明确的被告; (三)有具体的诉讼请求和事实、理由; (四)属于人民法院受理民事诉讼的范围和受诉人民法院管辖。
2020.03.15 198
-
内部承包合同纠纷适用诉讼时效吗
适用。一般的合同纠纷按照《民法典》的规定,诉讼时效为3年;承包合同纠纷的诉讼时效要结合具体的承包合同进行分析,一般的承包合同诉讼时效为3年,但法律另有规定的例外。 诉讼时效期间自权利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
2022-10-12 15,340 -
2022年内部承包合同纠纷适用诉讼时效吗
适用。一般的合同纠纷按照《民法典》的规定,诉讼时效为3年;承包合同纠纷的诉讼时效要结合具体的承包合同进行分析,一般的承包合同诉讼时效为3年,但法律另有规定的例外。 诉讼时效期间自权利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
2022-11-20 15,340 -
内部承包合同纠纷能否适用诉讼时效
1、内部承包合同纠纷能够适用诉讼时效。 2、《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第一百八十八条 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三年。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诉讼时效期间自权利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
2022-07-24 15,340 -
承包合同纠纷适用诉讼时效吗
适用。承包合同的诉讼时效规定是三年,自权利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受到损害以及义务人之日起计算。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但是,自权利受到损害之日起超过二十年的,人民法院不予保护,有特殊情况的,人民法
2022-06-28 15,340
-
01:06
赠与合同纠纷适用诉讼时效吗
判断赠与合同纠纷是否适用诉讼时效的前提是要明确诉的性质。根据诉讼标的的性质和内容,诉可以分为给付之诉、确认之诉和形成之诉,这三种不同的诉,分别对应于实体法上的请求权、支配权和形成权。诉讼时效主要适用于给付之诉,不适用于确认之诉。给付之诉,是
1,090 2022.04.17 -
00:59
房屋买卖合同纠纷是否适用诉讼时效
房屋买卖合同纠纷是否适用诉讼时效,不能够笼统的回答。在确定是否适用诉讼时效的时候,应当首先明确合同履行中各阶段请求权的性质,随后将债权请求权与物权请求权作出区分,才能够清晰的明确不房屋买卖中诉讼时效的适用问题。按照通常的理解,只有债权请求权
1,016 2022.04.17 -
01:12
因合同纠纷适用民事诉讼法吗
合同纠纷是适用民事诉讼法的。民事诉讼法的适用范围主要是公民之间、法人之间、其他组织之间以及他们相互之间因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发生纠纷。具体而言,其适用有以下几类:1、因民法典等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发生的民事案件;2、因经济法、
1,315 2022.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