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纠纷,证据能否推翻错误的描述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经济纠纷,又称经济争议,是指平等主体之间发生的,以经济权利义务为内容的社会纠纷。经济纠纷有两大类:一是经济合同纠纷。如买卖合同纠纷,借款,承揽合同纠纷,合同纠纷、技术合同纠纷等;一是经济侵权纠纷。如知识产权(如专利权、)纠纷、所有权侵权纠纷、经营权侵权纠纷等。在市场经济中,合同是平等的市场主体间确立交易关系,共同实施交易行为,追求和实现经济目的的法定和普遍的形式,因此,合同纠纷是经济纠纷的主要部分。经济纠纷的成因产生经济纠纷的原因很多,既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结合我国经济活动的情况,产生经济纠纷主要有以下几种原因:1、进行经济活动的依据不规范。市场主体在进行经济活动时,其依据不规范是引起经济纠纷的主要原因。君子合同随处可见,导致经济合同履行过程无章可循,从而产生纠纷;2、在进行经济活动中,不严守规则,有些经济法律关系主体不严格依法办事,根据自己的利益,故意不履行合同或订立假合同,因而产生纠纷;3、有关部门的行政干预,而导致经济纠纷。经济纠纷的特点1、纠纷主体的特定化;2、纠纷内容的多样化;3、纠纷所属范畴民事化;4、解决方式多样化。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经济纠纷结案了是否还能翻案,要看是否出现了新情况,找到了新的证据。案件审结后,无论是刑事,民事,行政案件,只要有证据证明系冤假错案,都可以向上级法院或检察院申请启动司法审判监督程度,要求再审。与二审终审制度不同,再审是一种审判监督的机制。一般来说,三大类案件的审判,如果确系冤假错案,那么当事人都有权主张自己合法权益。
经济纠纷没有证据也能立案。没有证据的情况下,法院也会受理民事诉讼。因为法院受理民事案件主要是看是否符合法律规定的立案条件,而并不是当事人是否有证据。
-
推翻遗嘱是否要证据
推翻遗嘱是要证据的,遗嘱生效要具备的条件如下: 1、遗嘱人须有遗嘱能力; 2、遗嘱须是遗嘱人的真实意思表示; 3、遗嘱中所处分的财产须为遗嘱人的个人财产; 4、遗嘱须不违反社会公共利益和社会公德。 遗嘱是指人生前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按照法律
2022.04.14 262 -
经济纠纷需要哪些证据
证据: (一)企业法人、个人合伙、个体工商户的资格证明(营业执照原件,如是复制件,须与原件核对并加注明后,将原件退还),开户银行和帐号。起诉状上的原、被告名称,须与营业执照、合同章相符合,如不一致或被告主体已变更、合并、关闭,需加以说明,并
2020.06.27 352
-
继承纠纷二审能否推翻一审?
继承纠纷二审能不能推翻一审需要看情况。如果原判决什么错误都没有,自然二审会维持原判。但如果原审认定事实错误,或者适用法律有错误或者程序违法的,一般可以发回重审或者改判。
2022-06-09 15,340 -
根据描述描述的相关知识与实证经济学相对应的知识是什么
根据描述,应该是规范经济学,因为规范经济学要解决的问题是,应该是什麼?为您附上相关知识:实证经济学:是西方经济学中按研究内容和分析方法与规范经济学相对应的一个分支。是指描述、解释、预测经济行为的经济理
2022-03-15 15,340 -
医疗纠纷推定错误的表现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1222条之规定,患者在诊疗活动中受到损害,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推定医疗机构有过错: (一)违反法律、行政法规、规章以及其他有关诊疗规范的规定; (二)隐匿或者拒绝提供与纠
2022-07-13 15,340 -
医疗纠纷推定原告错误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1222条之规定,患者在诊疗活动中受到损害,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推定医疗机构有过错: (一)违反法律、行政法规、规章以及其他有关诊疗规范的规定; (二)隐匿或者拒绝提供与纠
2022-06-02 15,340
-
01:14
经济纠纷合同如何写
经济纠纷合同应当写明订立合同目的和其他情况,然后写明达成一致意见的具体内容、合同履行程序各事项、权利与义务以及违约责任等条款。如果当事人发生纠纷,当事人可以在自愿互谅的情况下,就已经发生的争议进行协商解决,协商达成一致意见的,需要签订和解协
898 2023.02.22 -
01:10
经济纠纷诉状怎么写
民事起诉状,是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作为民事原告在自己的民事权益受到侵害或者与他人发生争议时,为维护自身的民事权益,依据事实和法律,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依法裁判时所提出的书面请求。发生经济纠纷,起诉状的书写方式如下: 1、写上标题“民事起
4,535 2023.01.26 -
00:58
经济纠纷报警有用吗
经济纠纷报警没有用。公安机关主要是负责刑事案件和治安管理的。经济纠纷欠款不还属于民事债务纠纷,当事人可以通过协商、诉讼、仲裁、调解来解决。欠款不还,不属于警察管理范围,警察不能处理。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可知,扰乱公共秩序,妨害公共安全,侵犯人身
2,601 2022.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