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滥用职权如何追究刑事责任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滥用职权或玩忽职守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滥用职权或者玩忽职守,致使公共财产、国家和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依法构成滥用职权罪或玩忽职守罪,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刑法》第三百九十七条,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滥用职权或者玩忽职守,致使公共财产、国家和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 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徇私舞弊,犯前款罪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滥用职权或玩忽职守依法追究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的刑事责任。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滥用职权或玩忽职守的,分别构成滥用职权罪和玩忽职守罪。若情节特别严重的,会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滥用职权处罚如下:根据规定,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滥用职权或玩忽职守,致使公共财产、国家和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三至十年有期徒刑。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徇私舞弊,犯上述罪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五至十年有期徒刑。
-
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罪刑事责任如何追究
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罪刑事责任的追究: 1、犯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罪的,一般追究其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并处罚金的刑事责任; 2、犯罪数额巨大或情节严重的,追究其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的刑事责任; 3、犯罪数额特别巨大或情节特别严
2022.12.27 129 -
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滥用职权怎么处罚
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滥用职权处罚如下: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规定,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滥用职权或者玩忽职守,造成公共财产、国家和人民利益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国
2021.11.19 1,019 -
滥用管理公司职权罪刑事责任如何追究?
行为人构成滥用管理公司职权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致使公共财产、国家和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本罪在主观方面,必须是出于故意,即行为人对公司的设立、登记申请不符合法定条件是明知的,对非法批准、登记可能会造成公共财
2020.06.20 106
-
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失职责任如何追究?
犯本罪的,处三年以下有有徒刑或者;致使国家利益遭受特别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
2022-10-04 15,340 -
非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滥用职权罪的刑事责任
在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与非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构成共同犯罪中,非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不能是滥用职权犯罪的共同实行犯,但可以成为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教唆或帮助犯。非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是否能被认定为国际机关工作人员滥用职
2023-06-12 15,340 -
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滥用职权或玩忽职守依法追究哪种责任
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滥用职权或玩忽职守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滥用职权或者玩忽职守,致使公共财产、国家和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依法构成滥用职权罪或玩忽职守罪,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特
2023-01-15 15,340 -
国有公司人员滥用职权罪如何追究刑事责任
追究国有公司人员失职罪的刑事责任: 1、犯国有公司人员失职罪的,一般可以追究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的刑事责任; 2、因失职给国家利益造成特别重大损失的,可以追究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的刑事责任。
2021-12-30 15,340
-
00:49
国有公司滥用职权罪如何追诉
根据刑法的规定,国有公司、企业的工作人员,由于严重不负责任或者滥用职权,造成国有公司、企业破产或者严重损失,致使国家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致使国家利益遭受特别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根据最高人民检察
880 2022.04.17 -
01:05
挪用公款几万追究刑事责任
根据挪用公款的用途、去向不同,挪用公款罪承担刑事责任的数额要求不同。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数额较大、进行营利活动的,或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数额较大、超过三个月未还的,以挪用公款一万元至三万元为数额较大的起点,以挪用公款十五万元至二十万元为数额
1,385 2022.04.17 -
01:06
非国家工作人员有渎职罪吗
非国家工作人员有渎职罪。根据相关法律规定,渎职侵权犯罪的主体主要包括两大类:1、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是指在国家机关中从事公务的人员,包括在各级国家权力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和军事机关中从事公务的人员。2、视为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包括在依照法律
5,152 2022.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