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虚假广告受到什么立案调查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做虚假广告符合以下条件的,会被立案调查: 1、违法所得数额在十万元以上的。 2、给单个消费者造成直接经济损失数额在五万元以上的,或者给多个消费者造成直接经济损失数额累计在二十万元以上的。 3、假借预防、控制突发事件的名义,利用广告作虚假宣传,致使多人上当受骗,违法所得数额在三万元以上等。 4、法律依据;《刑法》 第二百二十二条广告主、广告经营者、广告发布者违反国家规定,利用广告对商品或者服务作虚假宣传,情节严重的,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 第十三条一切危害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分裂国家、颠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破坏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侵犯国有财产或者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私人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以及其他危害社会的行为,依照法律应当受刑罚处罚的,都是犯罪,但是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虚假广告罪立案标准如下:利润在十万元以上的;给消费者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在五十万元以上的;虚假宣传受到行政处罚两次以上的;造成人身伤残或者其他严重后果的。根据相关规定,广告经营者、广告发布者违反国家规定,利用广告对商品或者服务作虚假宣传,情节严重的,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
虚假广告罪立案标准有:违法所得超过十万元的;单个消费者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超过5万元;违法所得金额3万元以上;行政处罚两次以上;造成人身伤残;其他。
-
虚假广告罪立案标准
广告主、广告经营者、广告发布者违反国家规定,利用广告对商品或者服务作虚假宣传,涉嫌下列情形之一的,应予立案追诉: (一)违法所得数额在十万元以上的; (二)给单个消费者造成直接经济损失数额在五万元以上的,或者给多个消费者造成直接经济损失数额
2020.06.26 159 -
虚假广告罪立案标准:
虚假广告罪的立案标准为:广告主、广告经营者、广告发布者违反国家规定,利用广告对商品或者服务作虚假宣传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予追诉: 1、违法所得数额在十万元以上的; 2、给消费者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数额在五十万元以上的; 3、造成人身伤残或者其
2020.05.05 141 -
虚假广告罪立案标准?
广告主、广告经营者、广告发布者违反国家规定,利用广告对商品或者服务作虚假宣传,涉嫌下列情形之一的,应予立案追诉: (一)违法所得数额在十万元以上的; (二)给单个消费者造成直接经济损失数额在五万元以上的,或者给多个消费者造成直接经济损失数额
2020.12.24 418
-
做虚假广告符合哪些条件会被立案调查
做虚假广告符合以下条件的,会被立案调查: 1、违法所得数额在十万元以上的。 2、给单个消费者造成直接经济损失数额在五万元以上的,或者给多个消费者造成直接经济损失数额累计在二十万元以上的。 3、假借预防
2022-06-12 15,340 -
虚假广告罪怎么立案
虚假广告罪是指广告主、广告经营者和广告发布者违反国家规定,利用广告虚假宣传商品或服务,情节严重的行为。根据最高人民检察院和公安部《关于经济犯罪案件起诉标准的规定》的有关规定,广告主、广告经营者和广告发
2021-11-26 15,340 -
虚假广告立案条件是什么?
虚假广告罪是指广告主、广告经营者、广告发布者违反国家规定,利用广告虚假宣传商品或服务,情节严重的行为。根据最高人民检察院和公安部《关于经济犯罪案件起诉标准的规定》的有关规定,广告主、广告经营者和广告发
2021-11-21 15,340 -
虚假广告罪立案标准是什么,虚假广告罪怎么认定
广告经营者、广告发布者违反国家规定,利用广告为非法集资活动相关的商品或者服务作虚假宣传,违法所得数额在10万元以上的;造成严重危害后果或者恶劣社会影响的;或二年内利用广告作虚假宣传,受过行政处罚二次以
2022-03-15 15,340
-
00:54
立案到审查调查什么意思
立案到审查调查是指案件从立案阶段,已经进入到审查调查的阶段,所适用的判断条件发生了改变。立案审查是我国曾经执行过的一项立案制度,案件在法院收到起诉材料后7日内作出的是否立案的审查,符合条件的予以立案,不符合条件的裁定不予受理。自2015年5
6,471 2022.05.11 -
01:17
虚假诉讼罪立案有什么要求
根据《刑法》第三百零七条的规定,以捏造的事实提起民事诉讼,妨害司法秩序或者严重侵害他人合法权益的构成虚假诉讼罪。在立案标准上,虚假诉讼,仅限于民事诉讼领域,旨在打击滥用诉权、捏造、伪造证据,利用司法权力侵犯他人合法利益的行为,但不限制普通人
641 2022.04.17 -
01:05
虚假广告能起诉合同纠纷吗
虚假广告,可以合同纠纷为案由进行起诉。在合同成立的过程中,由于虚假广告内容的不真实,可以归结为民事欺诈。在规范这种现象中,我国的行政法规、刑事法律、民事法律都对此有所规定。消费者主要根据民事法律法规,追究广告商的责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
1,613 2022.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