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信撤销后对子女有影响吗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失信撤销后不会对子女有影响。民事案件中,只要当事人为完全民事行为人,由本人承担法律后果,不会牵连亲友子女。既然失信被撤销,也就意味着义务履行完毕,失信人本身受很大的影响的。如果还在失信状态的话,是有影响的,子女不能上高消费的学校。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公布失信被执行人名单信息的若干规定》第八条,人民法院应当将失信被执行人名单信息,向政府相关部门、金融监管机构、金融机构、承担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及行业协会等通报; 供相关单位依照法律、法规和有关规定,在政府采购、招标投标、行政审批、政府扶持、融资信贷、市场准入、资质认定等方面,对失信被执行人予以信用惩戒。 人民法院应当将失信被执行人名单信息向征信机构通报,并由征信机构在其征信系统中记录。 国家工作人员、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被纳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的,人民法院应当将失信情况通报其所在单位和相关部门。 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等被纳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的,人民法院应当将失信情况通报其上级单位、主管部门或者履行出资人职责的机构。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失信撤销后不会对子女有影响。民事案件中,只要当事人为完全民事行为人,由本人承担法律后果,不会牵连亲友子女。 既然失信被撤销,也就意味着义务履行完毕,失信人本身受很大的影响的。如果还在失信状态的话,是有影响的,子女不能上高消费的学校。
失信撤销后对子女没有影响。一般情况下,在撤销前失信只对本人及配偶有影响。如果是未成年子女需要父母养育的,父母上了黑名单,也会或多或少给孩子带来影响。比如:各地政府出台的限制子女就读高收费的私立学校、不能坐飞机等。
-
失信撤销后有影响吗
案件终结后即撤档无影响的。 最高人民法院执行局与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签署合作备忘录,共同明确失信被执行人名单信息纳入征信系统相关工作操作规程。今后,失信被执行人名单信息将被整合至被执行人的信用档案中,并以信用报告的形式向金融机构等单位提供,
2020.12.09 266 -
因写弃职罪失信被撤销对子女有影响吗
失信撤销后不会对子女有影响。民事案件中,只要当事人为完全民事行为人,由本人承担法律后果,不会牵连亲友子女。既然失信被撤销,也就意味着义务履行完毕,失信人本身受很大的影响的。如果还在失信状态的话,是有影响的,子女不能上高消费的学校。
2020.06.10 102 -
失信人员对子女有何影响,对子女的影响大吗?
纳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的人的子女一般是不会受影响的。一旦成为“老赖”,那么不还清债务之前,子女是不允许就读高消费的私立学校的。失信被执行人一般只会对自己有影响,而不会影响到子女。
2020.08.28 650
-
失信撤销后有影响吗
失信撤销后一般没有影响。《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公布失信被执行人名单信息的若干规定》第三条规定,被执行人认为将其纳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错误的,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纠正。被执行人是自然人的,一般应由被执行人本人到
2022-05-29 15,340 -
失信被撤销一个对公司有影响吗
一般来说,不诚实的撤销后没有影响。《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公布不诚实被执行人名单信息的若干规定》第三条规定,被执行人认为不诚实被执行人名单错误的,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纠正。被执行人为自然人的,被执行人应当向人
2021-12-30 15,340 -
父母失信对子女有影响吗
父母失信对子女有影响。失信主要还是针对父母本身,对其子女的影响,主要是体现在不能上高收费私立学校。理论上不会影响子女工作等方面,但是每个地区都有相应的规则,部分地区已经开始影响子女公务员录用政审了。其
2021-12-18 15,340 -
失信人员对子女有影响吗
目前尚未对失信人员的子女做出明确限制或禁止规定,有的地方对孩子就读一些私立学校是有限制的。对本人的影响大一些一般包括限制高消费,包括名单列入征信机构当中通报等。
2023-06-04 15,340
-
01:05
经济犯罪对子女有影响吗经济犯罪对子女有影响。首先,经济犯罪并非《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分则中规定的具体罪名,而是一个广义的概念,是一种类罪。第二,如果因为涉及经济犯罪被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判处相应的刑罚,就会留下刑事案底。具有刑事案底的行为人,将会受到有关职业、
8,533 2022.04.17 -
00:49
失信影响争孩子抚养权吗有失信的行为对于孩子抚养权的争取是有一定的影响的。失信被执行人除了被限制高消费外,有可能承担更加严重的后果,比如说因为失信失去孩子的抚养权。确定孩子的抚养权归属,应该围绕孩子由谁抚养更有利于未成年子女健康成长进行举证。一方如果是失信被执行人
1,849 2022.04.12 -
01:05
过失犯罪影响子女政审吗过失犯罪影响子女政审。父母有过过失犯罪行为的,子女可能会在政审方面受到一定的影响。按照我国相关的法律规定,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属于过失犯罪。过失犯
5,123 2022.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