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债务风险是怎样防范的?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1、要考虑借款人的信誉和偿还能力。 2、不能收取高额利息。约定的利息最好不要超过24%,否则,超过部分,不受法律保护。 3、应有借款担保和抵押。 对于大额借款最好让借款人找有一定经济实力的个人或单位对其担保,必要时可以让借款人以存单、有价债券、机动车、房产等个人财产作抵押,并完善担保或抵押手续。这样,万一借款人出现赖账或无法偿还债务的情况,便可行使担保物权或抵押权,对自己的损失进行挽救。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第二十六条规定,借贷双方约定的利率未超过年利率24%,出借人请求借款人按照约定的利率支付利息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借贷双方约定的利率超过年利率36%,超过部分的利息约定无效。借款人请求出借人返还已支付的超过年利率36%部分的利息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1、要考虑借款人的信誉和偿还能力。 2、不能收取高额利息。约定的利息最好不要超过24%,否则,超过部分,不受法律保护。 3、应有借款担保和抵押。 对于大额借款最好让借款人找有一定经济实力的个人或单位对其担保,必要时可以让借款人以存单、有价债券、机动车、房产等个人财产作抵押,并完善担保或抵押手续。这样,万一借款人出现赖账或无法偿还债务的情况,便可行使担保物权或抵押权,对自己的损失进行挽救。
1、要考虑借款人的信誉和偿还能力; 2、要看借款用途是否合法; 3、不能收取高额利息; 4、应有借款担保和抵押; 5、谨防非法集资; 6、注意诉讼时效; 7、追讨欠款要依法。
-
怎样防范民间借贷风险?
(一)借款用途的风险。为确保借贷用途的合法性,建议在借条中就借款的合法用途作明确写明,避免借款人或共同债务承担人事后以借款用于非法用途作责任推脱。 (二)债务人的身份风险。可以要求借款人出具书面借条,而且要借款人本人当面书写、签字、盖章并作
2021.03.10 162 -
怎样防范民间借贷风险?
要防范民间借贷的风险可以通过规范民间借贷的合同,考察借款人的信用等方式,民间借贷合同中不能出现违反法律规定的内容,如当事人约定的借款利息,如果超过了法律规定的范围,则超过部分不受法律保护。
2021.04.08 152 -
债务清偿时要怎样防范风险
一、权利人一方拒绝接受债务人一方履行,债务人可以向公证机关申请提存,提存后,视为债务人已履行。 二、提存的财产发生毁损、灭失等情况的,该风险由债权人一方承担。 三、提存期间的风险 提存财产产生的孳息归债权人一方。 四、债务人有多个债权人时的
2021.01.28 128
-
怎样防范债务风险
一、建立债权债务动态管理台账各单位建立债权债务动态管理台账,载明债权债务对象、时间、原因、债务偿还计划、债权债务催收进度等情况,及时反映债务增减变化。二、建立债务管理激励机制牢固树立“减债就是政绩”的
2022-08-24 15,340 -
要怎样防范债务风险
一、建立债权债务动态管理台账各单位建立债权债务动态管理台账,载明债权债务对象、时间、原因、债务偿还计划、债权债务催收进度等情况,及时反映债务增减变化。二、建立债务管理激励机制牢固树立“减债就是政绩”的
2022-08-22 15,340 -
怎样做到防范债务风险
一、建立债权债务动态管理台账各单位建立债权债务动态管理台账,载明债权债务对象、时间、原因、债务偿还计划、债权债务催收进度等情况,及时反映债务增减变化。二、建立债务管理激励机制牢固树立“减债就是政绩”的
2022-09-02 15,340 -
怎样防范民间借贷的风险?
泛指在国家依法批准设立的金融机构以外的自然人、法人及其他组织等经济主体之间的资金活动。民间借贷具有制度层面的合法性,是正规金融有益和必要的补充。民间借贷的利率可以适当高于银行的利率,各地人民法院可根据
2022-08-28 15,340
-
00:59
债权转让怎么防范风险
合同债权转让中的风险应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避免表见让与的风险。在未收到受让人对价的情况下,不向债务人送达债权让与的通知,这样也可以防范受让人与债务人恶意串通。 第二,避免签订已过诉讼时效或债务人下落不明的债权让与的风险。要求债权人提供催收
1,462 2022.04.15 -
01:17
债权转让中的风险怎么防范
债权转让中的风险大致可通过以下几点来避免:第一,避免签订合同已过诉讼时效或债务人下落不明的债权转让合同,即避免转让过程中合同不合法等情况。第二,对于债权人通知债务人的期限和形式,在转让合同中应做出明确约定,要求债权人须于合同签订后几日内通知
1,207 2022.04.17 -
01:16
如何防范倒签合同风险
防范倒签合同风险的措施如下: 1、熟悉相关法律法规; 2、预先调查合同当事人的基本情况; 3、仔细审查合同的基本条款; 4、注意合同的权利内容是否公平; 5、以及签字、盖章是否一致。 合同的内容由当事人约定,一般包括下列条款: 1、当事人的
862 2022.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