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保不当得利法律问题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问题一,此事利益受损方是我,甲乙两公司哪个违法还是均不违法r1、甲公司18年4月结算我离职工资时,为我缴付了18年4月的保险。——不违法r且该保险费用是从我个人工资内扣除的。——违法。员工只承担社保个人部分;单位承担的社保,是单位的法定义务,不应转嫁给员工。r2、然后18年4月我入职了乙公司,乙公司为同期入职的员工按照国家法律缴付了社保。我因已经缴付社保,未再为我缴付社保。——不违法。社保不能重复缴纳r且对我提出的将此部分社保费用退还到工资内的请求不予支持。——违法。r问题二,此事乙公司得利我利益受损,乙公司是否构成不当得利r乙公司不构成不当得利,而是构成侵占r不当得利,是指没有合法依据,有损于他人而取得利益。r侵占罪,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七十条规定,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将代为保管的他人财物、遗忘物或者埋藏物非法占为己有,数额较大,拒不交还的行为。r问题三,此事发生在18年4月。现在是19年6月。此事是否已过诉讼时效r时过劳动仲裁的实效,但未过民事诉讼时效。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一、受益人应返还所获利的全部财产(包括原受利益及孳息)。返还财产时,各方有约定的,依约定。 二、受益人受益时,不知道没有法律上原因的,仅以返还请求权提出时的现存利益为限承担返还义务。 三、受益人受益时,明知没有法律上原因的,应将其所受之利益,附加同期银行贷款利率,一并返还,如有损害,并应赔偿。 四、善意受益人将应返还的利益无偿让与第三人,而主张所受利益己不存在的,利益受损人可基于物权的追及效力向第三人主张返还。 五、因侵权行为取得利益而致他人受损害的,受损人有权选择依照本处理意见要求其承担不当得利返还责任或者依照侵权行为的法律规定要求其承担侵权责任。
可采取下列方式处理: 1.受益人为善意的返还不当得利,返还利益的范围仅以现存的利益为限。 2.受益人为恶意的,受益人应当返还其所得全部利益,即时其利益已不存在,也应负责返还。
-
不当得利债权转让时的问题
不当得利的债权可以转让,但是受让人必须是善意第三人,才能取得该债权,否则受损失方可以追回该债权。并且债权人在转让债权时,要及时通知债务人。如果债权人未通知债务人的,转让行为无效。
2021.01.10 150 -
起诉不当得利需要注意的问题
起诉不当得利流程为: 1、由原告或委托律师撰写民事起诉状,收集相关证据材料,向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立案窗口立案; 2、案件被受理后,法院会给你一份缴费通知书,缴费后再将银行给你的缴费单据拿到法院换票; 3、等待法院通知开庭等。
2020.07.01 178 -
不当得利法律规定?
不当得利的法律规定:得利人没有法律根据取得不当利益的,受损失方可以请求得利人返还取得的利益,但是为履行道德义务进行的给付、债务到期前的清偿、明知无给付义务而清偿债务的除外。
2021.04.12 473
-
不当得利孳息法律规定的问题
第一,孳息是指由原物所产生的与原物相分离的额外收益,分为天然孳息和法定孳息,法定孳息是因法律关系所获取的收益,本案中争议对象属于法定孳息,法定孳息之收取,应依债权法规定,孳息应当从不当得利产生之日起计
2022-07-07 15,340 -
押金不当得利问题
当事人一方在合同订立后向另一方交付了押金,但未在合同中约定押金的性质,故该押金并不具有定金的性质,与违约责任的承担并无必然联系。合同因标的质量问题不能继续履行时,受押人继续占有押金没有合法依据,构成不
2022-08-12 15,340 -
不当得利非法占有的问题
根据《刑法》第二百七十条规定,将代为保管的他人财物非法占为己有,数额较大,拒不退还的,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二年以上五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将他人的遗忘物
2022-06-30 15,340 -
民法关于不当得利的问题
就违法中的不当得利问题而言,不当得利指没有合法根据,或事后丧失了合法根据而被确认为是因致他人遭受损失而获得的利益。如售货时多收货款,拾得遗失物据为己有等。取得利益的人称受益人,遭受损害的人称受害人。不
2022-07-09 15,340
-
00:59
不当得利算诈骗吗
不当得利不算诈骗。两者的概念不同。诈骗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采用虚构事实、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对方财物的行为。不当得利是指没有合法依据,有损于他人而取得的利益。不当得利的情形在生活中经常发生,是没有法律上的依据获得利益的行为。 不当得利是民
2,041 2022.04.17 -
01:02
不当得利的诉讼时效
根据《民法典》规定,不当得利的诉讼时效通常是3年。对于不当得利请求返还的请求权,大多数情况下,适用普通诉讼的时效期间,即适用民法典中的普通诉讼时效。 返还不当得利请求权的诉讼时效期间,一般是从一方当事人知道或者应该知道,属于不当得利以及知道
3,576 2022.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