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租房合同丢了如何补办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一、如果是在中介租的房子一般中介有合同备份,可以在中介复印一份。如果他们拒绝的,如果承租人对租赁合同的主要条款,即租金的数额、租金的支付时间和方式、租期,是了解的话,租赁合同丢失影响不大。承租人完全可以依法继续履行,中介是不能将承租人赶出去的,他们也不可能伪造合同。必要的时候,可以向起诉。二、如果是租房东的房子租房子的房子没有合同不要紧,只要有租金交纳证明,押金条,这些都能证明合同的存在。 1、如果承租的合同已经到期,不管房东是否将房子租出了,都与承租人无关了:如果是在承租的租期内,丢了,还是可以要求继承履行。租赁合同只是一个能够证明租赁关系存在的最强证明。但是其他证明,比如押金、收条、证言,也能形成证据链证明租赁关系的存在。 2、如果房东不承认租赁关系存在,拒绝退还押金,双方可以协商,如果协商不成,起诉到法院解决,诉讼费由承租人预交、最终由败诉人承担。承租人有需要有其他的证据,证明租赁关系的存在,证明房东有违约行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二百一十五条规定:租赁期限六个月以上的,应当采用书面形式。当事人未采用书面形式的,视为不定期租赁。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购房合同丢了的补办流程如下:1、合同没有做预售登记前丢失的,可将剩余的合同作废,重新签订一份合同;2、预售登记后,办理银行按揭前如果购房者丢失合同,可以在报纸上刊登声明合同作废;3、预售登记后办理银行按揭后如果购房者丢失合同,购房者还要和银行签订变更协议,并将新的合同放在银行质押。
-
如果租房合同丢了怎么办?
如果租房合同丢了应当向出租人说明情况补签或者复印,双方不能通过协商解决的可以诉诸法律,由法院调查取证后裁定;与中介公司签订的租房合同丢了,承租人可以直接联系中介公司进行复印。
2021.02.09 117 -
购房合同丢了如何补办
如果购房人的合同丢失,只需要将剩余的合同作废,然后重新签订合同。如果买方失去合同,所采取的措施是在报纸上发表声明,说明合同无效。三个月期满后,持报纸到预售登记机关申请注销已签订的合同,再重新签订合同,再办理预售登记。根据《城市商品房预售管理
2022.04.12 590 -
如果租房合同丢失了怎么办
租房合同丢失的解决方法是:向出租人说明情况补签或者复印,双方不能通过协商解决的可以诉诸法律,由法院调查取证后裁定;与中介公司签订的租房合同丢了,承租人可以直接联系中介公司进行复印。
2021.03.05 161
-
如果租房合同丢了如何办理
如租赁双方私自签订,发生纠纷则难以界定。如果双方不能通过协商解决,只好通过诉诸法律,由调查取证后裁定。若是与中介签订的租房合同丢失,直接找中介公司复印即可。正规中介方都会永久性的将一份三式的合同将首页
2022-09-02 15,340 -
租房合同丢了如何补办
租房子的房子没有合同不要紧,只要有租金交纳证明,押金条,这些都能证明合同的存在。 1、如果承租的合同已经到期,不管房东是否将房子租出了,都与承租人无关了:如果是在承租的租期内,租房合同丢了,还是可以要
2022-08-13 15,340 -
租房合同丢了如何补办?
房东的租房合同丢失,可以找租客复印一份。办理了备案的情形下,也可以到房屋所在地市、县人民政府房屋租赁管理部门查询备案的合同。根据《民法典》第七百零三条的规定,租赁合同是出租人将租赁物交付承租人使用、收
2022-06-04 15,340 -
如果租房合同丢了应该如何办
一、如果是在中介租的房子一般中介有合同备份,可以在中介复印一份。如果他们拒绝的,如果承租人对租赁合同的主要条款,即租金的数额、租金的支付时间和方式、租期,是了解的话,租赁合同丢失影响不大。承租人完全可
2022-09-07 15,340
-
01:50
租房合同签了不想租了该如何办
承租人签订房屋租赁合同后,如果反悔不租,属于单方解除合同的行为,除非房屋租赁合同中约定了承租人有解除合同的权利或者发生了法定可解除合同的情形,否则承租人属于违约解除房屋租赁合同,应当按照合同约定承担违约责任,在房屋租赁合同关系中,承租人需要
1,203 2022.04.15 -
01:18
租房合同丢了怎么办
租房合同丢了以后,如果是通过中介租房子的,房客可以先与租房中介联系,要求中介复印一份备份的合同,转交给自己;如果是直接与房东签订租赁合同的,房客也可以要求房东复印租赁合同。这时候,如果房东或者中介提出无理由搬迁的要求,可以要求对方向人民法院
3,136 2022.04.17 -
00:56
社保卡丢失了如何补办
社保卡丢失了去社保卡服务网点补办。具体如下:社保卡丢了之后,持有人需要到社保卡服务网点,或者拨打社会保障卡服务热线12333进行挂失。参保人再携带相关材料进行补办。各地规定不尽相同,因此,在办理的时候应提前,向当地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进行咨
14,942 2022.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