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夺行为是否是直接夺取财物的动机?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即直接对财物实施暴力而不直接对人的身体行使暴力;实施抢夺行为的,被害人可以当场发觉但来不及抗拒,而不是被暴力制服不能抗拒,也不是受胁迫不敢抗拒。这是抢夺罪与抢劫罪的关键区别。即使行为人夺取财物的行为使被害人跌倒摔伤或者死亡,也不成立抢劫罪;对伤害与死亡结果另成立其他犯罪的,视情况从一重论处或者与抢夺罪实行数罪并罚。但是,如果行为人携带凶器抢夺的,则应以抢劫罪论处。夺取的对象必须是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如果抢夺财物的数额不大,就不以犯罪论处;如果故意抢夺枪支、弹药、爆炸物,则不成立抢夺罪,而属于危害公共安全的犯罪。相比之下,抢夺的犯罪行为强度没有抢劫的大,此时抢劫罪的暴力针对的对象是受害人,而抢夺的暴力行为针对的仅仅是财物。特别注意,携带凶器抢夺的,按抢劫罪定罪处罚。所以一旦被控抢劫或者抢夺犯罪,最好还是及时请专业的刑辩律师介入,正确适用法律,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抢夺罪的表现形式为公然夺取。构成抢夺罪的,一般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抢劫罪是公然夺取。是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乘人不备,公开夺取大量公私财产的行为。可以根据抢夺公私财产数额多少和抢夺次数依照相关法律法规判处其罪行。
-
构成抢夺罪是否需要返还抢夺财物
构成抢夺罪被判刑后也需要返还抢夺财物,《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规定,由于犯罪行为而使被害人遭受经济损失的,对犯罪分子除依法给予刑事处罚外,并应根据情况判处赔偿经济损失。承担民事赔偿责任的犯罪分子,同时被判处罚金,其财产不足以全部支付的,或者被
2020.06.22 156 -
抢夺罪是否属于公然夺取
抢劫罪是公然抢劫罪。抢劫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乘人不备,公开夺取大量公私财产的行为。抢夺公私财产数额较大或者多次抢夺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2022.04.14 263 -
抢夺罪是否有暴力行为
抢夺罪是对财物实行暴力行为。《刑法》第二百六十七条【抢夺罪】抢夺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或者多次抢夺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
2020.08.06 196
-
构成抢夺罪是否需要返还抢夺财物
构成抢夺罪被判刑后也需要返还抢夺财物,《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规定,由于犯罪行为而使被害人遭受经济损失的,对犯罪分子除依法给予刑事处罚外,并应根据情况判处赔偿经济损失。 承担民事赔偿责任的犯罪分子,同时
2022-06-21 15,340 -
哪些行为属于抢夺财物
如果数额较大的话,会构成抢夺罪。 本罪侵犯的客体是公私财物的所有权。在此点上本罪与抢劫罪不同;本罪只侵犯公私财物的所有权,而不危害人身安全,属单一客体。 本罪的犯罪对象是一般的财物,如金钱、物品等,不
2022-05-27 15,340 -
抢夺财物属于什么行为
如果数额较大的话,会构成抢夺罪。 本罪侵犯的客体是公私财物的所有权。在此点上本罪与抢劫罪不同;本罪只侵犯公私财物的所有权,而不危害人身安全,属单一客体。 本罪的犯罪对象是一般的财物,如金钱、物品等,不
2022-05-15 15,340 -
抢夺钥匙,抢夺钥匙,抢夺钥匙的行为构成抢夺罪还是抢夺钥匙罪呢?
以暴-力殴-打行为抢夺钥匙,抢走汽车的,可以按抢-劫罪定罪量刑。抢-劫罪是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对财物的所有人、保管人当场使用暴-力、胁迫或其他方法,强行将公私财物抢走的行为。法-律依据:《刑法》第二百六
2022-02-26 15,340
-
00:58
抢夺罪能取保吗
首先取保候审是指司法机关责令犯罪嫌疑人提供担保或者交纳保证金并出具保证书,保证其不逃避或妨碍侦查,并且随传随到的一种刑事强制措施。抢夺罪能否取保候审需要视情况而定,满足下列条件之一的,可以进行取保候审:(一)可能判处管制、拘役或者独立适用附
743 2022.04.15 -
01:05
抢夺罪如何是如何定罪的
抢夺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公开夺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 犯罪构成为: 1、犯罪主体为一般主体,凡年满16周岁具备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均可成为本罪主体; 2、侵犯的客体是公私财物的所有权,本罪的犯罪对象是一般的财物,如金钱、物品等
499 2022.04.25 -
01:20
抢夺罪该如何办理取保
根据我国刑事诉讼法的规定,抢夺罪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近亲属有权申请取保候审。被逮捕的犯罪嫌疑人聘请的律师,也可以为其申请取保候审。申请取保候审应当采用书面形式。对取保候审申请,有权决定的机关,应当在三日内作出是否同意的答复。
711 2022.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