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全日制用工是不是只适用于医疗期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不适用,虽然法律没有明文规定不适用,但非全日制用工用人单位可以随时解除劳动关系,劳动者主张医疗期没有实际意义。 由于非全日制用工形式得到法律的认可,因此非全日制用工形成的劳动关系就成为合法的劳动关系,从事非全日制工作的劳动者具有合法的地位,依法享有劳动权益,包括取得不低于用人单位所在地人民政府规定的最低小时工资标准的工资、结算工资的周期以及《劳动法》中有关劳动权益的规定,如劳动保护等,这里当然包括非全日制用工劳动者也可以享受婚假、产假、医疗期等。 但因非全日制用工形式具有极强的灵活性,可以订立口头协议,可以随时终止用工,实践中劳动者很难享受到婚假、产假等假期,劳动者只是享有法律意义上的婚假、产假等待遇。即使工作中劳动者遇到需要休婚假、产假的时期,用人单位因有权随时终止,劳动者实际上也是享受不到的。 此外,非全日制用工的工期较短,工作任务往往也是阶段性的,如果在这期间劳动者长时间休假,会中断工作,可能会影响工作的进度,给用人单位带来一定的损失。在法律并未强制规定非全日制用工可以享有上述待遇的。一般情况下,用人单位根据自身利益和法律赋予的权利也是不会让劳动者享有上述待遇的。 风险提示:用人单位招用劳动者从事非全日制工作,应当在录用后到当地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办理录用备案手续。用人单位应当按时足额支付非全日制劳动者的工资。用人单位支付非全日制劳动者的小时工资不得低于当地政府颁布的小时最低工资标准。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根据相关法律规定,非全日制用工是指用人单位对劳动者的用工形式不是全日制的,而是小时计酬为主,一般每天工作不超过4个小时,一周不超过24个小时。是对普通用工关系的一种补充。
非全日制用工,是指以小时计酬为主,劳动者在同一用人单位一般平均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四小时,每周工作时间累计不超过二十四小时的用工形式。非全日制用工双方当事人可以订立口头协议,也可以订立书面协议。
-
什么是全日制用工和非全日制用工
非全日制用工,是指以小时计酬为主,劳动者在同一用人单位一般平均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四小时,每周工作时间累计不超过二十四小时的用工形式。全日制用工指的是全日制教育或者全日制工作。
2020.05.17 378 -
做兼职是不是属于非全日制用工?
兼职不属于非全日制用工。非全日制用工,是指以小时计酬为主,劳动者在同一用人单位一般平均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四小时,每周工作时间累计不超过二十四小时的用工形式。而通常兼职时间超过四小时。
2020.09.05 207
-
非全日制用工是否适用医疗期规定
不适用,虽然法律没有明文规定不适用,但非全日制用工用人单位可以随时解除劳动关系,劳动者主张医疗期没有实际意义。 由于非全日制用工形式得到法律的认可,因此非全日制用工形成的劳动关系就成为合法的劳动关系,
2022-05-13 15,340 -
非全日制职工用工医疗期是否扣除?
适用。《劳动合同法》第五章以特别规定的形式规定了非全日制就业形式,其中条文从第68条到第70条。非全日制雇佣形式得到法律认可,因此非全日制雇佣形成的劳动关系成为合法的劳动关系,从事非全日制工作的劳动者
2021-10-24 15,340 -
兼职属于非全日制用工还是全日制用工
兼职工作不属于兼职工作。兼职人员除可以领取自己工作的工资外,还可以按照标准领取其他兼职工资。兼职人员与兼职单位不是劳动关系,不属于现行劳动法律法规的使用范围;兼职就业,是指同一用人单位平均日工作时间不
2021-12-23 15,340 -
非全日制用工不适用试用期规定吗?
是的,非全日制用工双方当事人不得约定试用期。用人单位违反劳动合同法规定与劳动者约定试用期的,由劳动行政部门责令改正;违法约定的试用期已经履行的,由用人单位以劳动者试用期满月工资为标准,按已经履行的超过
2022-05-13 15,340
-
01:20
全日制用工和非全日制用工的区别
全日制用工和非全日制用工存在很大的区别: 1、工作时间不同,非全日制用工,通常以小时计薪为主,劳动者在同一个用人单位,一般平均每日工作的时间不可超过4个小时,每周工作时间累计不可超过24小时; 2、非全日制用工的劳动者,可以和一个或多个用人
24,560 2022.04.15 -
01:16
强制医疗手续的适用条件
如果需要申请强制医疗,需要同时满足下面三个条件: 第一,犯罪嫌疑人实施了危害公共安全或者严重危害公民人身安全的暴力行为。我国法律将强制医疗的适用对象限制在具有暴力倾向并且具有主动攻击意识的精神病人,这就要求行为人实施了暴力行为并且造成了一定
1,608 2022.04.17 -
01:09
强制医疗流程的适用条件
根据我国《刑事诉讼法》的相关规定可以知道,如果罪犯同时符合下面三个条件的,应当入院进行强制医疗,无论其近亲属是否同意或接受: 1、犯罪嫌疑人已经实施了危害公共安全、严重危害公民人身安全的暴力行为。只有行为人实施了暴力行为并且具有危害后果,才
1,350 2022.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