盗窃转化为抢夺该如何处罚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1、犯本罪的,处三年以下、或者,并处或者单处;2、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至十年有期徒刑,并处罚金;3、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并处罚金或者。4、携带凶器抢夺的,依照本法第263条关于的规定定罪处罚。抢夺公私财物达到“数额较大”标准,是不是一定给予刑事处罚?抢夺公私财物达到“数额较大”标准,但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免予刑事处罚:1、已满16周岁不满18周岁的未成年人作案,属于初犯或者被教唆犯罪的。2、主动投案、全部退赃或者退赔的。3、被胁迫参加抢夺,没有分赃或者获赃较少的。行为人抢夺,在哪些情形下属于酌情从重处罚情节?1、抢夺残疾人、老年人、不满14周岁未成年人的财物的。2、抢夺救灾、抢险、防汛、优抚、扶贫、、救济等款物的。3、一年内抢夺三次以上的。4、利用行驶的机动车辆抢夺的。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盗窃、诈骗、抢夺罪转化为抢劫罪的必须符合三个条件: 1、行为人必须首先实施了盗窃、诈骗、抢夺行为。 2、行为人必须是当场使用暴力或者以暴力相威胁。 3、行为人使用暴力或者以暴力相威胁的目的是为了窝藏赃物、抗拒抓捕或者毁灭罪证。
入户盗窃转化为入户抢劫的,一般根据抢劫罪的相关条款定罪处罚。即行为人实施盗窃行为,被主人发现了后为窝藏赃物、抗拒抓捕或者毁灭罪证而当场对主人使用暴力或者以暴力相威胁的行为会转化为抢劫罪。
-
盗窃罪如何转化为抢劫罪
盗窃罪转化为抢劫罪必须具备以下三个条件: 一是行为人实施了盗窃或者诈骗或者抢夺行为。只要行为人已经着手实施盗窃行为,不管是既遂还是未遂,亦不论所得财物数额大小,均可转化为抢劫罪。 二是行为人当场施用暴力或者以暴力相威胁。这里所指的当场,既包
2020.02.03 172 -
抢夺盗窃诈骗转化为抢劫的条件
盗窃、诈骗、抢夺罪转化为抢劫罪的必须符合三个条件: 1、行为人必须首先实施了盗窃、诈骗、抢夺行为。 2、行为人必须是当场使用暴力或者以暴力相威胁。 3、行为人使用暴力或者以暴力相威胁的目的是为了窝藏赃物、抗拒抓捕或者毁灭罪证。
2020.08.23 278 -
(二)抢夺盗窃诈骗转化为抢劫的条件
抢夺盗窃诈骗转化为抢劫的条件是:行为人犯盗窃、诈骗、抢夺罪;行为人犯罪后抗拒抓捕或者毁灭罪证而当场使用暴力或者以暴力相威胁;抗拒抓捕或者毁灭罪证而当场使用暴力或者以暴力相威胁的原因是为窝藏赃物。
2020.05.20 169
-
如何把盗窃转为抢夺
犯盗窃、欺诈、抢劫罪、隐瞒赃物、抵制逮捕或破坏犯罪证明书当场使用暴力或暴力威胁的,以抢劫罪定罪处罚。也就是说,恐吓或其他方法抢劫公私财产的,处3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处罚金的情况之一,处10年以上
2021-10-20 15,340 -
盗窃转抢夺的行为处罚?
犯盗窃、诈骗、抢劫罪,为窝藏赃物、抵制逮捕或者毁灭罪证,当场使用暴力或者威胁暴力的,以抢劫罪定罪处罚。即以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式抢劫公私财产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有下列情形之一的,
2021-11-09 15,340 -
入户盗窃转化为入户抢劫该如何处理
入户盗窃转化为入户抢劫的,一般根据抢劫罪的相关条款定罪处罚。即行为人实施盗窃行为,被主人发现了后为窝藏赃物、抗拒抓捕或者毁灭罪证而当场对主人使用暴力或者以暴力相威胁的行为会转化为抢劫罪。
2022-06-07 15,340 -
盗窃转化为抢劫案件如何量刑
由盗窃转化为抢劫犯罪,应当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刑法》:第二百六十三条以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抢劫公私财物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
2023-02-13 15,340
-
01:04
盗窃转化为抢劫的认定
盗窃转化为抢劫的认定,一般有以下的三个方面,具体如下:1、行为人已实施了盗窃行为;2、转化抢劫的目的条件是为窝藏赃物、抗拒抓捕或毁灭罪证;3、转化的客观条件是当场使用暴力或以暴力相威胁。盗窃罪通常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盗窃公私财物数额较大
1,920 2022.04.17 -
01:04
抢夺罪如何处罚
抢夺罪,是行为人公然抢夺公私财物的行为。 根据《刑法》的相关规定,抢夺罪的处罚标准为: 行为人抢夺他人财物,涉嫌金额较大的,或者实施多次抢夺的,依法会被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管制或者拘役,并处或单作罚金处罚;涉嫌抢夺金额巨大、或出现其他严重
1,086 2022.04.17 -
01:20
抢夺罪该如何办理取保
根据我国刑事诉讼法的规定,抢夺罪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近亲属有权申请取保候审。被逮捕的犯罪嫌疑人聘请的律师,也可以为其申请取保候审。申请取保候审应当采用书面形式。对取保候审申请,有权决定的机关,应当在三日内作出是否同意的答复。
735 2022.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