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阳宅基地转让的相关内容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转让的时候必须满足以下5个条件: 1、要经本村村委会同意; 2、转让人与受让人为同村人。农村土地属于集体所有,因此其流转也只能在本集体经济组织以内,不能够进入一级市场交易; 3、转让人户口已迁出本村或“一户多宅或多房”。如是一户一宅,须明确表示不再申请宅基地,且有证据表明其已有住房保障,比如与其他近亲属合户居住; 4、受让人无宅基地; 5、宅基地使用权不能单独转让,须与住房一并转让。 土流网点评:我国农村一直遵循“一户只能申请一处宅基地”的原则,凡已经行使了宅基地申请权且取得了宅基地,在转让房屋后又无房住者,原则上不能再申请取得宅基地,但是未行使宅基地申请权的,即原来是依继承、转让、出租的方式取得宅基地者,转让房屋后无房住时,如果再申请宅基地,因为是初次申请宅基地,应批划宅基地。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宅基地转让申请需要具备的条件有: 1、转让人拥有二处以上的农村住房; 2、同一集体经济组织内部成员转让; 3、受让人没有住房和宅基地,符合宅基地使用权分配条件; 4、转让行为征得集体组织同意; 5、宅基地使用权不得单独转让,地随房一并转让。
继承属于宅基地使用权流转的相关内容如下:《土地管理法》第六十二条规定,农村村民一户只能拥有一处宅基地,其宅基地的面积不得超过省、自治区、直辖市规定的标准。
-
关于宅基地转让协议
不合法。农村集体组织成员对宅基地只有使用权而没有所有权,只能在自己享有使用权的宅基地上建造房屋及一些附属设施。根据我国《合同法》的规定,合同不可以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由于宅基地转让时明显违反《物权法》和《土地管理法》的规定的,因
2021.03.26 337 -
宅基地转让协议书,宅基地转让协议书
农村宅基地土地转让协议范本 甲方:身份证: 乙方:身份证: 甲、乙双方本着责任分清、自愿有偿的原则,经双方充分的协商,现就甲方向乙方有偿转让之宅基地的土地使用权(长期使用)及上盖有一层的房产所有权事宜达成如下协议,由双方共同遵守。达成转让协
2020.09.08 436 -
有关宅基地转让协议的问题
关于宅基地转让协议是否有效问题,同样需要区分具体情形,一般而言,如果交易双方都是同一集体经济组织内部成员,也没有违反地方有关限制性规定的情形,协议原则上是有效的。如果交易双方不属于同一集体经济组织,在没有特殊规定的前提下,那么协议原则上是无
2020.05.19 202
-
祖宅的宅基地和权属的相关内容是什么
宅基地产权属于村集体所有,村民只有使用权。因此,宅基地不存在继承问题,只有使用权问题。农村宅基地确权流程是: 1、领取《农村宅基地使用权申报登记表》; 2、对宅基地进行认定,填写宅基地地籍调查表,绘制
2022-06-25 15,340 -
农村宅基地如何转让、相关条件
农村宅基地使用权可以转让,但是必须具备以下条件:1、经本集体经济组织(村委会或者村集体全体成员,一般需要公示)同意;2、转让人与受让人为同一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可以简单理解为同一个村子的人);3、受让人
2022-04-19 15,340 -
农村宅基地定义的相关内容是什么?
关于农村宅基地定义是农村宅基地,是农村的农户或个人用作住宅基地而占有、利用本集体所有的土地。包括已经建设房屋、建过房屋或者决定用于建造房屋的土地,已经建设房屋的土地、建过房屋但已无上盖物或不能居住的土
2022-06-14 15,340 -
宅基地确权的相关内容是怎样规定的
1、1982年2月国务院发布《村镇建房用地管理条例》之前农村居民建房占用的宅基地,超过当地政府规定的面积,在《村镇建房用地管理条例》施行后未经拆迁、改建、翻建的,可以暂按现有实际使用面积确定集体土地建
2022-06-08 15,340
-
00:54
宅基地转让合法吗宅基地转让是否合法要区分情况处理。农村宅基地的使用权可以进行转让,但是必须要满足以下条件: 1、需要经过本村村民委员会同意和乡级政府的批准; 2、转让人和受让人都必须是同村村民; 3、受让人没有宅基地,符合宅基地的申请条件; 4、宅基地使用
1,534 2022.04.17 -
01:17
宅基地是否能有偿转让宅基地是不可以进行出售的,根据我国当前的法律规定,再结合目前的司法实践来看,农村宅基地买卖合同采用认定无效为原则,农村私房买卖中,买房人名义上是买房,实际上其实是买地,在房地一体的格局下,处分房屋的同时也处分了宅基地,损害了集体经济组织的权
2,151 2022.04.15 -
00:59
宅基地转让合同如何维权根据我国法律规定,宅基地属于集体所有,村民享有的是土地的使用权,如发生宅基地纠纷后,可通过以下方式解决: 1、双方可先进行协商,协议内容不得违反有关法律、法规,不得损害国家、集体的利益和其他村民的合法权益; 2、如协商不成,由人民政府处理。
864 2022.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