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结婚证,不知道对方身份证号码,能否起诉离婚?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只知道对方身份证号码能起诉到对方,不过要写其清楚联系方式。 法律条文: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规定: 第一百二十一条起诉状应当记明下列事项: (一)原告的姓名、性别、年龄、民族、职业、工作单位、住所、联系方式,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名称、住所和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的姓名、职务、联系方式; (二)被告的姓名、性别、工作单位、住所等信息,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名称、住所等信息; (三)诉讼请求和所根据的事实与理由; (四)证据和证据来源,证人姓名和住所。 扩展:选择法院的时候要注意选择有管辖权的法院,否则可能会不受理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中 第二十一条对公民提起的民事诉讼,由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被告住所地与经常居住地不一致的,由经常居住地人民法院管辖。 第二十二条下列民事诉讼,由原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原告住所地与经常居住地不一致的,由原告经常居住地人民法院管辖: (一)对不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居住的人提起的有关身份关系的诉讼; (二)对下落不明或者宣告失踪的人提起的有关身份关系的诉讼; (三)对被采取强制性教育措施的人提起的诉讼; (四)对被监禁的人提起的诉讼。
首先,她出租房屋,有权要求获取你的个人信息。 其次,法律规定的房屋出租应备案登记,如果要登记,她自然会获得你的个人信息。 再次,租赁关系的建立是双方平等协商之后确定的,你也可以提出你的要求,比如查看他的房产证、身份证等权利证书和身份证明,以保证她有权出租。 最后,租房过程中,查看对方证件都是很正常的行为,担心出问题,在你的身份证复印件上写明用途,以防止被非法使用。
-
-
想知道起诉法院怎么获得对方身份证号码?
要立案,需要有明确的被告,所以在立案之前需要取得被告的身份证复印件或者公民身份信息。 可以在签订合同时要求对方提供身份证复印件,至少提供身份证号码,预防纠纷发生后无法确定被告。 委托律师办案,律师可以凭律师证、律所介绍信和被告的姓名、身份证
2023.03.01 31 -
只知道身份证号码,不知道姓名
按实际情况,如果债务人借钱不还的,双方协商无效,债权人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诉,请求人民法院判决债务人偿还债务,判决生效后,债务人仍不偿还债务的,债权可以申请强制申请,通过人民法院要求债务人偿还债务。 相关法律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 第
2024.04.24 27
-
只知道对方身份证号码是否能起诉到对方
1.只知道对方身份证号码能起诉到对方,不过要写其清楚联系方式。 2.法律条文: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规定:第一百二十一条起诉状应当记明下列事项: (一)原告的姓名、性别、年龄、民族、职业、工
2022-11-30 15,340 -
起诉离婚需要对方的身份证号码吗,起诉离婚需要对方的身份证号码吗
起诉离婚不需要对方的身份证号码,可到结婚证上查看对方的身份证号码。起诉离婚需要提交起诉状一式两份、原告本人身份证、结婚证等证件材料,到被告住所地起诉立案,如果被告住所地与经常居住地不一致的,到被告经常
2022-03-02 15,340 -
离婚没有户口本有身份证号码和身份证号码可以起诉吗
起诉离婚不需要出具户口簿,无法出具身份证的,可到公安机关办理临时身份证起诉离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规定:第二十一条对公民提起的民事诉讼,由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被告住所地与经常居住地不
2022-04-06 15,340 -
起诉不知道家庭住址,知道身份证号码
首先,她出租房屋,有权要求获取你的个人信息。 其次,法律规定的房屋出租应备案登记,如果要登记,她自然会获得你的个人信息。 再次,租赁关系的建立是双方平等协商之后确定的,你也可以提出你的要求,比如查看他
2024-09-10 15,340
-
00:47
没有结婚证可以起诉对方吗没有结婚证可以起诉对方。因为没有结婚证跟是否可以起诉对方,这两者之间并没有任何必要的联系。没有结婚证并不会影响起诉对方,只要符合起诉条件,那么就可以提起诉讼,请求人民法院追究对方的民事责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规定,起诉必须符合下列
3,812 2022.04.17 -
00:57
怎么改身份证号码身份证号码不能更改。公民身份号码是每个公民唯一的、终身不变的身份代码,公安机关会按照公民身份号码国家标准编制。居民身份证登记的项目包括:姓名、性别、民族、出生日期、常住户口所在地住址、公民身份号码、本人相片、指纹信息、证件的有效期和签发机关
8,106 2022.04.12 -
01:00
社保账户是不是身份证号码社保账户是身份证号码。社会保障卡采用全国统一标准,社会保障号码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的有关规定,采用公民身份号码。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障卡是,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统一规划,由各地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面向社会发行,用于人力资源和
8,760 2022.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