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伤鉴定后不辞职亏吗?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工伤鉴定结果出来后可以辞职。首先要明确一点,一次性伤残补助金是在职的时候就可以领取,而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和一次性伤残就业补助金是在离职的时候才能得到。
《工伤保险条例》第三十条: 职工因工作遭受事故伤害或者患职业病进行治疗,享受工伤医疗待遇。 职工治疗工伤应当在签订服务协议的医疗机构就医,情况紧急时可以先到就近的医疗机构急救。 治疗工伤所需费用符合工伤保险诊疗项目目录、工伤保险药品目录、工伤保险住院服务标准的,从工伤保险基金支付。工伤保险诊疗项目目录、工伤保险药品目录、工伤保险住院服务标准,由国务院社会保险行政部门会同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等部门规定。 职工住院治疗工伤的伙食补助费,以及经医疗机构出具证明,报经办机构同意,工伤职工到统筹地区以外就医所需的交通、食宿费用从工伤保险基金支付,基金支付的具体标准由统筹地区人民政府规定。 工伤职工治疗非工伤引发的疾病,不享受工伤医疗待遇,按照基本医疗保险办法处理。 工伤职工到签订服务协议的医疗机构进行工伤康复的费用,符合规定的,从工伤保险基金支付。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工伤鉴定后辞不辞职与亏不亏没有直接关系,辞职有辞职的补偿,不辞职有不辞职的待遇。即使一次性医疗补助金与一次性就业补助金不辞职也同样存在着,只是距法定退休年龄少时会相应的减少,一般不要为了就业补助金而辞职。
工伤鉴定结果出来后可以辞职。首先要明确一点,一次性伤残补助金是在职的时候就可以领取,而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和一次性伤残就业补助金是在离职的时候才能得到。 至于亏不亏,就要看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和一次性伤残就业补助金的多少了。
-
确定工伤后5年辞职亏吗
根据我国相关法律规定,对于职工在确定工伤后5年辞职的情形,其工伤保险基金仍根据其相应的工伤等级支付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由用人单位支付一次性伤残就业补助金。其并不会有亏损的说法。
2020.12.26 727 -
工伤鉴定之后不辞职行吗
经劳动能级鉴定之后,1.如果辞职的,可以享受由工伤保险基金支付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由用人单位支付一次性伤残就业补助金。2.如果不辞职的,可以办理停工留薪,期间可享受原工资待遇。
2020.02.27 404 -
工伤鉴定后不辞职好不好?
工伤鉴定结果出来后可以辞职。但是要注意,一次性伤残补助金是在职的时候可以领取,而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和一次性伤残就业补助金是在离职的时候才能得到。
2020.07.01 387
-
工伤后辞职亏吗
1、发生工伤事故后,如果公司按照国家标准为你支付医疗费,住院期间的停工留薪,在你出院后支付伤残补助金,并适当安排工作的,如果你也同意,问题解决。当你日后辞职或公司辞退你,需要支付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和
2022-03-17 15,340 -
确定工伤后5年辞职亏吗
不一定,要看情况。工伤工作几年后如果是单位违反规定解除劳动合同是有赔偿的,如果是劳动者主动离职的,则没有赔偿。但是如果工伤获得了伤残评级,在员工离职后会获得由工伤保险支付的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和用人单
2022-05-29 15,340 -
工伤鉴定后不辞职亏吗,有谁可以帮忙解答的?
不亏。工伤鉴定结果出来后可以辞职。首先要明确一点,一次性伤残补助金是在职的时候就可以领取,而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和一次性伤残就业补助金是在离职的时候才能得到。
2022-07-21 15,340 -
工伤鉴定后不辞职
员工九级伤#残可获得一次性伤#残补助金。在和单位解除劳动关系时可获得一次性伤#残就业补助金和一次性伤#残医疗补助金,这两部分是根据地方法律规定进行执行的。一般情况下,在离退休年龄10内都不会减少赔偿金
2022-08-08 15,340
-
00:59
工伤认定没有伤残鉴定吗工伤认定有没有伤残鉴定,需视情况而定: 1、工伤鉴定是在申请工伤鉴定的职工被认定为工伤的基础上,在其医疗终结或医疗期满之后,由设区的市以上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对其工伤有关事宜进行鉴定的行为,如果认定为工伤后,经过医疗治疗后,实际没有影响肢体功
2,330 2022.09.05 -
01:05
工伤后多久可以做伤残鉴定职工发生事故伤害或者按照职业病防治法规定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所在单位应当自事故伤害发生之日或者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之日起30日内,向统筹地区社会保险行政部门提出工伤认定申请。遇有特殊情况,经报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同意,申请时限可以适当延长。
1,993 2022.04.17 -
01:03
伤残鉴定与工伤鉴定的区别伤残鉴定与工伤鉴定主要有以下几点区别: 1、两者对应的申请人不相同,伤残鉴定只可以是伤者本人申请,而工伤鉴定是已经被认定工伤的员工本人、关系较近的亲属或者是其所在的单位等; 2、两者申请鉴定的前提条件不相同,伤残鉴定的前提是需要提供交通部门
8,495 2022.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