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到别人诬陷怎么办??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法律有这样的解答诽谤罪是指故意捏造并散布某些虚构的事实,足以损害他人人格,破坏他人名誉;情节严重的行为。本罪侵犯的客体,是他人的人格尊严、名誉权,且犯罪侵犯的对象只能是自然人。 构成诽谤罪的诽谤行为,必须是情节严重的,而违反治安行政法规的诽谤行为,必须局限于尚不够刑事处罚的。 根据《刑法》第九十八条中规定本法所称告诉才处理,是指被害人告诉才处理。如果被害人因受强制、威吓无法告诉的,人民检察院和被害人的近亲属也可以告诉。 第二百四十六条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前款罪,告诉的才处理,但是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除外。 也就是说犯诽谤罪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一般情况下,本罪属告诉的才处理的,但是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除外。这里所谓“告诉的才处理”,是指犯诽谤罪,被害人告发的,法院才受理,否则不受理。“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除外”,例如,因诽谤引起被害人死亡的;引起当地群众公愤的等等,如果受害人不告诉或不能告诉,则人民检察院应提起公诉。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受到别人诬陷,可以及时的向公安机关报警,情节严重的,涉嫌诬告陷害罪。诬告陷害罪,是指捏造事实,作虚假告发,意图陷害他人,使他人受刑事追究的行为。这里的“他人”,是指所有的第三人,既包括一般的干部、群众,也包括正在服刑的罪犯和其他在押的被告人和犯罪嫌疑人。
受到别人诬陷可以向公安机关报警处理要求对方停止侵害,消除影响、恢复名誉;对于捏造事实诬告陷害他人的违法行为,一般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可能还差构成刑事犯罪,承担刑事责任。
-
受到别人诬陷怎么处理
受到别人的处理方式如下: 被别人诽谤诬陷可以通过报警的方式来处理。报案,公安机关可以调查。如果有必要,可以请公证员对侮辱、诽谤内容进行公证,作为指控对方的证据。在公安机关调查清楚后,构成犯罪的可以追究其刑事责任;而无论是否构成犯罪,都可以利
2023.12.14 17,583 -
受到别人诬陷怎样处理
受到别人诬陷,可以及时的向公安机关报警,情节严重的,涉嫌诬告陷害罪。 诬告陷害罪,是指捏造事实,作虚假告发,意图陷害他人,使他人受刑事追究的行为。 这里的“他人”,是指所有的第三人,既包括一般的干部、群众,也包括正在服刑的罪犯和其他在押的被
2020.03.27 372
-
受到别人诬陷怎么处理
受到别人诬陷可以向公安机关报警处理要求对方停止侵害,消除影响、恢复名誉;对于捏造事实诬告陷害他人的违法行为,一般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
2022-06-06 15,340 -
被别人诬陷怎么办
涉嫌诬告陷害,可以向公安、检察机关申诉并举报。诬告陷害罪,是指捏造事实,作虚假告发,意图陷害他人,使他人受刑事追究的行为。《刑法》:第二百四十三条捏造事实诬告陷害他人,意图使他人受刑事追究,情节严重的
2022-01-26 15,340 -
我被别人诬陷,怎么办
被诬告可以先与对方协商解决,要求对方恢复名誉、道歉、赔偿损失;也可以像法院一样起诉,构成侮辱罪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2021-12-10 15,340 -
别人诬陷我我怎么办
别人诬陷应当及时向公安机关报警,情节严重的构成诬陷罪,应承担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的刑事责任,造成严重后果的应承担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的刑事责任,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诬告的从重处罚。
2021-12-24 15,340
-
01:01
别人欠钱找不到人怎么办
债务人欠钱不还,人还找不到了,债权人可以向法院起诉。如果有明确的被告和事由,那法院就会受理。债务人失踪满二年的,债权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宣告该债务人是失踪人。失踪人欠的税款、债务和要支付的其他费用,由代管人从失踪人的财产中支付。下列民事诉讼
544 2022.05.27 -
01:06
诬告陷害罪立案标准是什么
诬告陷害罪,指的是行为人编造事实,作不实的告发,意图诬陷他人,使他人受刑事追究的行为。按照我国法律规定,行为人诬陷他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予以立案: 1、捏造的犯罪事实,情节严重的; 2、诬告陷害的手段恶劣的; 3、严重影响了司法机关的正
909 2022.04.15 -
01:00
别人欠货款钱要不到怎么办
别人欠货款,钱要不到,债权人维权途径如下:1,发书面函件。发送书面函件可以自行草拟发送,也可由律师直接向对方发送律师函;2,通过法律途径维权,直接向法院起诉,在前期谈判和发函均未果的情况下,债权人需要在诉讼时效期间内起诉维权,避免诉讼时效经
1,412 2022.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