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刑中有哪些从重情节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从重处罚是指在法定处罚种类和幅度内对行为人适用较重种类或者较高幅度的处罚。它表明应受处罚的行为是严重的,只有对行为人处较重的处罚,通过加重行为人的责任,才能保持刑事处罚与违法行为的性质和情节相适应。 1、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从重处罚: 1.教唆不满18周岁的人犯罪的; 2.累犯; 3.策动、胁迫、勾引、收买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武装部队人员、人民警察、民兵进行武装叛乱或者武装暴乱的; 4.与境外机构、组织、个人相勾结犯罪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十九条 教唆他人犯罪的,应当按照他在共同犯罪中所起的作用处罚。教唆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罪的,应当从重处罚。 如果被教唆的人没有犯被教唆的罪,对于教唆犯,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六十五条 被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的犯罪分子,刑罚执行完毕或者赦免以后,在五年以内再犯应当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之罪的,是累犯,应当从重处罚,但是过失犯罪和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罪的除外。 前款规定的期限,对于被假释的犯罪分子,从假释期满之日起计算。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一般情况下量刑中的从重情节主要包括勾引、策动、胁迫、收买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武装部队人员、人民警察、民兵进行武装叛乱或者武装暴乱的;教唆不满18周岁的人犯罪的;与境外机构、组织、个人相勾结犯罪的以及累犯等情形。
量刑中的从重情节:1.教唆不满18周岁的人犯罪的;2.累犯;3.策动、胁迫、勾引、收买公务人员进行武装叛乱或者武装暴乱的;4.与境外机构、组织、个人相勾结犯罪的。
-
量刑从重情节都有哪些
量刑中的从重情节: 1.教唆不满18周岁的人犯罪的; 2.累犯; 3.策动、胁迫、勾引、收买公务人员进行武装叛乱或者武装暴乱的; 4.与境外机构、组织、个人相勾结犯罪的。
2020.09.23 175 -
量刑中有哪些从轻减轻情节
1、有自首情节的,可以在2-4个量刑格内从轻处罚或者减轻处罚。犯罪事实或者犯罪嫌疑人未被司法机关发觉或者虽被发觉但犯罪嫌疑人尚未受到讯问、未被采取强制措施时主动、直接投案自首,没有其他从重情节的,一般可予减轻处罚。 2、有立功表现的,可以在
2020.01.26 189 -
量刑中有哪些从轻减轻情节
减刑情节如下: 一、年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八周岁的,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二、精神病人尚未完全丧失辨认、控制行为能力的,应当承担刑事责任,但可以减轻或者减轻处罚; 三、聋哑人、盲人对聋哑人、盲人的犯罪,可以减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四、自卫显然超
2022.04.12 1,713
-
量刑中哪些情节属于从重?
当事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在法定范围内从重给予处罚: 第一,违法行为造成较严重后果的,包括使用恶劣的违法手段、多次违法、影响很大等。 第二,妨碍、逃避或者抗拒执法人员检查的。 第三,胁迫、诱骗或者教
2022-05-29 15,340 -
量刑中哪些属于从重情节
当事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在法定范围内从重给予处罚: 第一,违法行为造成较严重后果的,包括使用恶劣的违法手段、多次违法、影响很大等。 第二,妨碍、逃避或者抗拒执法人员检查的。 第三,胁迫、诱骗或者教
2022-05-28 15,340 -
量刑从轻处罚情节中的情节有哪些
根据我国《刑法》第61-63条的相关规定:一、应根据犯罪分子的犯罪事实、性质、情节和社会危害性来决定其所应承担的刑事责任。即罪刑相适应原则。二、具有规定的从重、从轻处罚情节的,应当在法定刑的限度以内判
2022-03-11 15,340 -
量刑中有哪些从轻减轻情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七条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罪,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第十八条尚未完全丧失辨认或者控制自己行为能力的精神病人犯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第十九
2021-01-05 15,340
-
01:19
刑法从重处罚的情形有哪些
刑法从重处罚的情形是非常多的,缉毒人员或者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组织包庇他人涉及走私、贩毒、制造毒品、向未成年售卖毒品等行为,会被从重处罚的;国家工作人员领导他人参加黑社会性质组织的,从重处罚;刑讯逼供或者使用不正当手法逼迫他人提供违背事实的证据
3,437 2022.04.15 -
01:04
盗窃罪的加重情节有哪些
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盗窃罪,即以违反法律规定的占有为目的,盗窃公私财物的数额已经达到较大或者盗窃次数在三次以上,到别人家里实施盗窃,携带斧头、菜刀等凶器实施盗窃,扒窃公私财物的行为。 盗窃罪的加重情节具体包括以下: 教唆没有满十八周岁的未
2,859 2022.05.11 -
01:06
诽谤罪情节严重判几年
诽谤罪是行为人实施捏造并散布某种虚构的事实,足以贬损他人人格、名誉,情节严重的行为。行为人明知自己散布的是足以损害他人名誉的虚假事实,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损害他人名誉的危害结果,并且希望这种结果的发生。行为人的目的在于败坏他人名誉。如果行为
1,641 2022.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