诉讼离婚去哪个法院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诉讼离婚去男方或者女方的户口所在地或者住所地的基层人民法院起诉;被告没有住所地的,到被告经常居住地人民法院起诉;被告住所地与经常居住地不一致的,由经常居住地的基层人民法院管辖。《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十七条规定,基层人民法院管辖第一审民事案件,但本法另有规定的除外。第二十一条规定,对公民提起的民事诉讼,由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被告住所地与经常居住地不一致的,由经常居住地人民法院管辖。对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提起的民事诉讼,由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同一诉讼的几个被告住所地、经常居住地在两个以上人民法院辖区的,各该人民法院都有管辖权。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二十一条对公民提起的民事诉讼,由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被告住所地与经常居住地不一致的,由经常居住地人民法院管辖。 对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提起的民事诉讼,由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 同一诉讼的几个被告住所地、经常居住地在两个以上人民法院辖区的,各该人民法院都有管辖权。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十七条基层人民法院管辖第一审民事案件,但本法另有规定的除外。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离婚起诉需要去被告所在地的基层人民法院。一方到法院起诉离婚的,需要去被告所在地的基层人民法院起诉,由法院调节或者审理后做出判决。人民法院审理离婚案件,应当进行调解;如感情确已破裂,调解无效,应准予离婚。
-
离婚诉讼去哪个法院起诉
离婚诉讼向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被告住所地与经常居住地不一致的,由经常居住地人民法院管辖。非军人对军人提出的离婚诉讼,如果军人一方为非文职军人,由原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离婚诉讼双方当事人都是军人的,由被告住所地或者被告所在的团级以上单位
2020.06.28 141 -
离婚诉讼要去哪个法院
离婚时,一般是要向被告的住所地也就是户籍地的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如果被告住所地与经常居住地不一致的,由经常居住地人民法院管辖。如果夫妻一方离开住所地超过一年,另一方起诉离婚的,则可以由原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如果夫妻双方均离开住所地超过一年,
2020.12.08 122 -
诉讼离婚要去哪个法院起诉
离婚诉讼的管辖法院原则上是依据原告就被告的原则,到被告住所地的人民法院去起诉,没有住所地的就到经常居住地起诉。但是如果是夫妻一方是军人的,不是军人的一方对军人一方提起离婚诉讼的,可以到原告的住所地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和外国人结婚并居住在国外,
2022.04.12 404
-
离婚诉讼去哪个法院
诉讼离婚中管辖权的问题也是很重要一个方面,从《民事诉讼法》中的规定来看,通常情况下要求原告一方到被告住所地的基层人民法院提起离婚诉讼。不过还是存在一些较为特殊的情况,如属于现役军人、正在服刑期间、对方
2022-04-05 15,340 -
离婚诉讼去哪个法院
1、从级别管辖上来讲,一般离婚案件由基层人民法院管辖,但是,对于在当地影响较大的离婚案件或有其他情形,如一方当事人是当地党政主要负责人,受诉人民法院审理有困难或不便审理的案件,当地基层人民法院可以报请
2021-04-13 15,340 -
离婚诉讼去哪个法院起诉
根据你的描述,本律师建议:通过诉讼方式解除婚姻关系!关于向那个法院起诉的问题:如夫妻一方离开住所地超过一年,另一方起诉离婚的案件,由原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夫妻双方离开住所地超过一年,一方起诉离婚的案
2022-03-09 15,340 -
离婚诉讼该去哪个法院?
根据《民事诉讼法》的相关规定,我国采取的诉讼管辖是“原告就被告”原则,意思是说以被告的住所地管辖法院为原则。在离婚诉讼中也不例外,也适用原告就被告原则。离婚诉讼中,原告需要去被告的户籍地法院提起诉讼,
2022-05-13 15,340
-
01:11
去法院如何起诉离婚
根据我国法律的相关规定,法院起诉离婚的流程为: 1、当事人先到被告经常居住地人民管辖法院提起离婚诉讼申请,并将事先写好的离婚起诉书,一式三份,同本人身份证、户口簿、结婚证等相关证件同时提交法院,等待法院依法受理案件; 2、法院接收到起诉状后
2,015 2022.04.17 -
00:59
诉讼离婚法院调解吗
在诉讼离婚中,法院是会对夫妻双方进行调解的。根据我国婚姻法有关规定,法院审理离婚案件是应当进行调解的,但是调解是在双方自愿的基础上进行,如果夫妻双方调解无果,会进入诉讼开庭阶段,由法院作出是否准许双方离婚的判决;如果经法院调解和好,或者夫妻
2,171 2022.04.15 -
01:05
去法院提离婚怎么撤诉
如果当事人向法院提起离婚诉讼,法院进行受理后,撤诉需要起诉离婚的当事人书写《撤诉申请书》并签字按指印。向法院起诉离婚后的撤诉,是在原告向法院立案,并且法院受理案件后,进行宣判前,这一时间段可以申请撤诉。当事人撤回起诉的,应当以书面或口头形式
665 2022.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