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公民在国外应如何办理离婚?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1、中国公民在国外未定居,其配偶居住在国内,不论哪一方向人民法院提起离婚诉讼,都由国内一方住所地的人民法院管辖。 2、中国公民在国外定居,其配偶居住在国内,不论哪一方向人民法院提起离婚诉讼,国内一方住所地的人民法院都有管辖权。如国外一方在居住国法院起诉,国内一方向人民法院起诉,受诉人民法院有管辖权。 3、夫妻双方在国外定居的中国公民要求在国内办理离婚手续的,如果双方对离婚财产分割、子女抚养等问题没有任何争议,可以回国向原结婚登记机关申请办理离婚手续;如果对以上有争议,则需回国向原结婚登记地人民法院提起离婚诉讼。双方如因特殊情况不能回国,可办理授权委托书,委托国内亲友或律师作为代理人代为办理,并向国内原结婚登记机关或结婚登记地人民法院提交书面意见,由该登记机关办理或由人民法院审理。委托书和意见书须经当地公证机关公证、我驻外使馆认证,亦可由我驻外使领馆直接公证。 4、中国公民夫妻双方均在国外但未定居的,一方向人民法院起诉离婚,应由原告或者被告原住所地的人民法院管辖。
《民法通则》第一百四十七条中国公民同外国人离婚,适用受理案件的法院所在地法律。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在国外的中国公民的离婚的办理:协议离婚: 一、申请; 二、受理; 三、审查; 四、经过离婚冷静期,申请发放离婚证。 诉讼离婚: 一、起草起诉状; 二、准备诉讼所需要的证据; 三、递交起诉状和证据; 四、法院决定是否受理该诉讼; 五、开庭。
-
在国外的中国公民的离婚应当如何办理
1.在国内结婚并定居国外的华侨,如定居国法院以离婚诉讼须由婚姻缔结地法院管辖为由不予受理,当事人向人民法院提出离婚诉讼的,由婚姻缔结地人民法院管辖。 2.在国外结婚并定居国外的华侨,如定居国法院以离婚诉讼须由国籍所属国法院管辖为由不予受理时
2020.03.23 117 -
中国公民如何在国外起诉离婚?
中国公民双方都居住在国外,如果是在国内办理的结婚登记的,向婚姻缔结地或者一方在国内的最后居住地人民法院起诉离婚;如果是在国外结婚并定居的,可以向一方原住所地或者在国内的最后居住地人民法院起诉。
2020.12.16 158 -
中国公民如何在国外起诉离婚
如他们原是在外国婚姻登记机关办理结婚登记或举行结婚仪式的,他们的离婚案件国内不受理。如他们已回国定居而要求离婚,应向其户籍所在地的婚姻登记机关或人民法院提出。
2020.04.20 179
-
中国公民在国外离婚应该如何办理?
1、中国公民在国外未定居,其配偶居住在国内,不论哪一方向人民法院提起离婚诉讼,都由国内一方住所地的人民法院管辖。 2、中国公民在国外定居,其配偶居住在国内,不论哪一方向人民法院提起离婚诉讼,国内一方住
2022-05-19 15,340 -
中国公民在国外如何办理离婚?
一、夫妻双方都在国外并已经定居,但因种种原因希望在国内办理离婚的: 1、如果夫妻双方对子女抚养权、离婚财产如何分割等问题已经达成一致意见,可以选择亲自回国到原结婚登记机关申请办理离婚手续; 2、如果因
2022-05-16 15,340 -
中国公民在国外该如何办理离婚?
1、中国公民在国外未定居,其配偶居住在国内,不论哪一方向人民法院提起离婚诉讼,都由国内一方住所地的人民法院管辖。 2、中国公民在国外定居,其配偶居住在国内,不论哪一方向人民法院提起离婚诉讼,国内一方住
2022-05-11 15,340 -
在国外的中国公民如何办理离婚
一、夫妻双方都在国外并已经定居,但因种种原因希望在国内办理离婚的: 1、如果夫妻双方对子女抚养权、离婚财产如何分割等问题已经达成一致意见,可以选择亲自回国到原结婚登记机关申请办理离婚手续; 2、如果因
2022-06-01 15,340
-
00:58
中国公民是否可以在国外登记结婚中国公民可以在国外登记结婚。我国规定了婚姻自由的政策,男女双方可以在自愿的情况下,缔结婚姻关系。但这不意味着,中国公民只能在国内登记结婚。这主要依据了我国《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第22条的规定。根据我国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的规定,结婚手
11,150 2022.04.15 -
01:07
人在国外如何办理房产委托公证委托人办理房产委托公证,必须亲自携带委托书到公证机关提出申请,填写房产委托公证申请表,并向公证机关提供下列材料:1、委托人为个人的,提供个人身份证件;委托人为法人组织的,提供法人资格证明、法定代表人证明书和法定代表人个人身份证件;2、房地产
7,162 2022.04.15 -
00:57
外籍小孩如何办理中国绿卡外籍小孩申请中国绿卡的条件如下: 1、父母对中国的发展有重大贡献的: 2、其父母在中国直接投资、连续三年投资情况稳定且纳税记录良好的; 3、其父母在中国担任副总经理、副厂长等职务以上或者具有副教授、副研究员等副高级职称以上以及享受同等待遇,
6,154 2022.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