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假诉讼的被告能否报案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刑事诉讼法》第八十四条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发现有犯罪事实或者犯罪嫌疑人,有权利也有义务向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或者人民法院报案或举报。被害人对侵犯其人身、财产权利的犯罪事实或者犯罪嫌疑人,有权向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或者人民法院报案或控告。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百零七条之一的规定,虚假诉讼罪是指以捏造的事实提起民事诉讼,妨害司法秩序或者严重侵害他人合法权益的行为。 为谋取不正当利益,以捏造的事实提起民事诉讼,妨害司法秩序或者严重侵害他人合法权益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本罪可以是单位犯罪,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 有前述行为,非法占有他人财产或逃避合法债务,又构成其他犯罪的,依照处罚较重的规定定罪从重处罚。 司法工作人员利用职权,与他人共同实施前三款行为的,从重处罚;同时构成其他犯罪的,依照处罚较重的规定定罪从重处罚。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被告虚假诉讼原告还能再起诉,对有虚假诉讼嫌疑的案件,法院通知当事人提交原始证据或者要求证人出庭作证的,当事人无正当理由拒不提交原始证据,或者证人无正当理由拒不出庭作证的,人民法院可以依法认定当事人主张的事实证据不足。
-
诉讼被告能成为虚假诉讼者吗
诉讼被告不能是虚假诉讼者。虚假诉讼罪的主体是以捏造的事实提起民事诉讼,妨害司法秩序或者严重侵害他人合法权益的单位或者是个人,即提起诉讼的原告一方。行为人构成虚假诉讼罪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三年
2020.04.10 151 -
被告虚假诉讼原告还能再起诉吗
被告虚假诉讼原告还能再起诉,对有虚假诉讼嫌疑的案件,法院通知当事人提交原始证据或者要求证人出庭作证的,当事人无正当理由拒不提交原始证据,或者证人无正当理由拒不出庭作证的,人民法院可以依法认定当事人主张的事实证据不足。
2020.09.16 251 -
原告虚假诉讼被告能要赔偿吗
原告虚假诉讼被告可以要赔偿。虚假诉讼构成刑事犯罪,被害人可以提起附带民事诉讼要求赔偿。虚假诉讼,就是相关不法分子利用法律赋予公民的诉讼权利,采取虚假的证据等来进行诉讼,以完成不法的目的。虚假诉讼,要判处刑罚,并处或者单处罚金,被害人由于被告
2022.11.07 250
-
被告能否成为虚假诉讼罪?
如果诉讼代理人虚构事实,捏造证据等干扰诉讼秩序,可能构成,也会受到民事处罚或被追究刑事责任。 人民法院依法维护登记立案秩序,推进诉讼诚信建设。对干扰立案秩序、虚假诉讼的,根据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有关
2023-01-22 15,340 -
被告能否成为虚假诉讼罪
如果诉讼代理人虚构事实,捏造证据等干扰诉讼秩序,可能构成,也会受到民事处罚或被追究刑事责任。 人民法院依法维护登记立案秩序,推进诉讼诚信建设。对干扰立案秩序、虚假诉讼的,根据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有关
2022-11-12 15,340 -
被告虚假诉讼的原告是否还能再起诉
被告虚假诉讼原告还能再起诉,对有虚假诉讼嫌疑的案件,法院通知当事人提交原始证据或者要求证人出庭作证的,当事人无正当理由拒不提交原始证据,或者证人无正当理由拒不出庭作证的,人民法院可以依法认定当事人主张
2022-11-09 15,340 -
被告虚假诉讼原告是否还能再起诉
被告虚假诉讼原告还能再起诉,对有虚假诉讼嫌疑的案件,法院通知当事人提交原始证据或者要求证人出庭作证的,当事人无正当理由拒不提交原始证据,或者证人无正当理由拒不出庭作证的,人民法院可以依法认定当事人主张
2022-07-01 15,340
-
01:10
虚假诉讼罪如何报案
虚假诉讼罪,指的是民事诉讼案件中的当事人提起民事诉讼时,所依据的事实是捏造的,其行为严重侵害第三人的合法权益或妨害司法秩序,构成犯罪。 由于虚假诉讼发生在民事诉讼案件中,所以,发现虚假诉讼罪时,最直接的报案方式是向受理案件的人民法院报案。报
3,915 2022.05.11 -
01:05
虚假诉讼属于刑事案件吗
行为人的虚假诉讼行为是否属于刑事案件,需要根据案件的具体情况进行判定。如果行为人以捏造、完全不存在的事实提起民事诉讼,对司法秩序进行了妨害或者对他人的合法权益进行了严重侵害的,可以对行为人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刑期、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
884 2022.05.18 -
01:05
虚假广告能起诉合同纠纷吗
虚假广告,可以合同纠纷为案由进行起诉。在合同成立的过程中,由于虚假广告内容的不真实,可以归结为民事欺诈。在规范这种现象中,我国的行政法规、刑事法律、民事法律都对此有所规定。消费者主要根据民事法律法规,追究广告商的责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
1,608 2022.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