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权继承纠纷起诉书怎么写能立案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1、原告人的姓名及其他基础信息;常住地址;身份证号码;联系电话; 2、被告人的姓名及其他基础信息;常住地址;身份证号码;联系电话; 3、诉讼请求:即希望法庭的判决结果,例如借贷合同的起诉状中:被告需马上偿还原告借款金额元,利息元; 4、诉讼费用由被告人承担; 5、诉讼的原因:写明起诉的理由,例如:被告人拒绝偿还借款或者下落不明等等 6、其他需要写明的事项; 写完起诉状之后就可以拿着起诉状和相关的资料到法庭上请求立案,提交的资料应当包括:个人的身份证、户口本等身份资料(原件和复印件),如果是单位的则提交营业执照等复印件;合同、协议等等,法院将会根据原告提供的资料在七天之内作出是否立案的决定,如果不符合立案的,法院不受理。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继承债权债务纠纷起诉书的写法是:写明原告和被告的姓名、性别、出生年月、出生地、文化程度、职业或者工作单位和职务、住址等事项。阐述案由和诉讼请求。然后写明事实与理由。最后签字写明日期。
应在遗产继承纠纷起诉书载明的内容如下: 1、原告和被告的身份基本信息; 2、原告的诉讼请求、以及事实和理由等内容;证据以及来源。在遗产继承纠纷起诉书中的事实和理由部分一般要陈述纠纷的事实,并写明诉讼请求的依据。
-
遗产继承纠纷起诉书怎么写
在书写遗产纠纷诉状时,应该要先写明原告和被告的个人信息,包括姓名、性别、种族、出生日期、住址和电话号码。然后再写下原告与被告共同继承被继承人财产的请求书,或者请求分割死者财产的份额。还要写下事实和原因,列出死者去世时的遗产,在诉状的最后签名
2022.03.16 1,038 -
房产继承纠纷起诉书怎么写
房产继承纠纷起诉书应当这样写:1、原告的姓名、性别、年龄、民族、职业、工作单位、住所、联系方式;2、被告的姓名、性别、工作单位、住所等信息;3、原告的诉讼请求,诉讼请求所根据的事实与理由;4、房产继承纠纷的证据和来源,有证人的,证人的姓名和
2022.04.13 1,006 -
遗产遗嘱继承纠纷起诉书怎么写
起诉书应当有以下内容: (一)原告的姓名、性别、年龄、民族、职业、工作单位、住所、联系方式,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名称、住所和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的姓名、职务、联系方式; (二)被告的姓名、性别、工作单位、住所等信息,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名称
2020.11.13 251
-
遗产继承权纠纷起诉书怎么写能立案
1、原告人的姓名及其他基础信息;常住地址;身份证号码;联系电话; 2、被告人的姓名及其他基础信息;常住地址;身份证号码;联系电话; 3、诉讼请求:即希望法庭的判决结果,例如借贷合同的起诉状中:被告需马
2023-09-05 15,340 -
遗产遗嘱继承纠纷起诉书怎么写能立案
诉状可以立案的写法为应当载明诉讼请求;事实和理由;原告的姓名、性别、民族、年龄、出生年月日、身份证号、住所、联系方式;被告的名称、住址、法定代表人姓名。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二十四条 起
2023-09-05 15,340 -
企业股权质押合同纠纷起诉书怎么写能立案
诉状可以立案的写法为应当载明诉讼请求;事实和理由;原告的姓名、性别、民族、年龄、出生年月日、身份证号、住所、联系方式;被告的名称、住址、法定代表人姓名。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二十四条 起
2023-09-05 15,340 -
继承纠纷起诉书怎么写
原告:xxx,男,x族,19xx年x月x日出生,住xx市xx区xx路x号院x号楼x号,身份证号:xxxxxxxxxxxxxxxxxx。电话xxxxxxxxxxx. 被告:xxx,女,x族,19xx年x
2022-08-03 15,340
-
00:59
继承债权债务纠纷起诉书怎么写
债务纠纷起诉状是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作为民事原告在自己的民事权益受到侵害或者与他人发生争议时,为维护自身的民事权益,要求依法裁判时所提出的书面请求,可以参考以下格式写。 1、原告的姓名、性别、年龄、民族、职业、工作单位、住所、联系方式; 2
1,476 2022.04.17 -
01:21
股权转让纠纷起诉状怎么写
股权转让纠纷民事起诉状中,应当包含以下内容: 1、原告和被告的基本身份信息。主要包括原告和被告的姓名、性别、年龄、民族、身份证号码、工作单位、住址以及联系电话。或者是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名称、住所,以及法定代表人或主要负责人的姓名、职务、联系
791 2022.06.15 -
00:56
遗产继承纠纷的起诉状怎么写
遗产继承纠纷起诉书应这样写:1、原告和被告的身份基本情况;2、原告的诉讼请求、以及事实和理由等内容;证据以及来源。在遗产继承纠纷起诉书中的事实和理由部分一般要陈述纠纷的事实,并写明诉讼请求的依据。诉讼请求:请求法院保护妇女合法继承权,判令二
1,189 2022.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