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合同未签,试用期被辞退后该怎么办?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如果您因无法胜任工作被单位解雇,单位必须提供证明您无法胜任工作的证据,或者额外支付一个月的工资作为补偿,并按照劳动合同法第四十七条的规定给予您经济补偿。如果您认为自己的情况符合劳动法规定,可以直接前往当地劳动部门投诉,也可以要求劳动仲裁。在前往相关部门前,您可以先了解一下需要准备哪些材料。 根据劳动合同法,第八十二条规定,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超过一个月不满一年未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向劳动者每月支付两倍的工资。这一规定自用工之日起满一个月的次日生效。
根据劳动合同法,第八十二条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超过一个月不满一年未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向劳动者每月支付二倍的工资。 前款规定的用人单位向劳动者每月支付两倍工资的起算时间为用工之日起满一个月的次日。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单位行为属于违法,可以要求支付双倍经济补偿金的赔偿金;6;经济补偿按劳动者在本单位工作的年限,每满一年支付一个月工资的标准向劳动者支付。六个月以上不满一年的,按一年计算;不满六个月的,向劳动者支付半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7;月工资是指劳动者在劳动合同解除或者终止前十二个月的平均工资;8;可以到劳动稽查部门投诉,要求补缴社保或相应经济补偿。
-
试用期未签劳动合同,辞职后,公司怎么处理?
根据有关规定,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建立劳动关系,应当订立书面劳动合同。已建立劳动关系,未同时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自用工之日起一个月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超过一个月不满一年未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向劳动者每月支付二
2024.05.21 20 -
试用期不签合同犯法吗试用期未签劳动合同怎么办
试用期也应当以劳动者签订书面的劳动合同,不签订劳动合同的行为是属于违法行为。 根据《劳动合同法》第十条规定,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一个月内,应当以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根据劳动合同法规定,签署劳动合同的年限不同,试用期可以有1-6个月不等的
2024.06.17 39 -
合同没到期被辞试用期合同未到期辞退要怎么办?
1、单位若是违法解除劳动合同,那么从2008年起算,要求支付赔偿金,即经济补偿金的双倍。 2、单位若不存在违法情形,就是按照正常情形结束劳动合同,那么要很自负您经济补偿金,从2008年起算到离职前一天。这期间,按照满一年补偿一个月的工资,不
2024.05.16 22
-
不适合岗位被公司辞退签了劳动合同未过试用期被辞退怎办?
试用期期间单位是有权辞退不适合的员工的,若是认为公司存在违法辞退,那么劳动者可以申请劳动仲裁,要求用人单位支付违法辞退的赔偿金以及未签订合同的双倍工资
2022-07-03 15,340 -
签了劳动合同后,试用期过,但未转正却被辞退
单位行为属于违法,可以要求支付双倍经济补偿金的赔偿金;6;经济补偿按劳动者在本单位工作的年限,每满一年支付一个月工资的标准向劳动者支付。六个月以上不满一年的,按一年计算;不满六个月的,向劳动者支付半个
2024-08-24 15,340 -
劳动合同期满后未续签被辞退
劳动合同到期后,单位不续签或以低于原待遇使劳动者不续签的,劳动者可以要求单位经济补偿。 补偿标准:工作一年补偿一个月工资,工作半年以上不满一年的补偿一个月工资,工作不满半年的,补偿半个月工资。
2023-03-05 15,340 -
在试用期被辞退没有签订劳动合同试用期辞退如何?
正常情况下:1、能辞退;2、无补偿;3、必须给你工资但你的情况可能会有变化: 一、依法你在4月17日入职时,公司必须与你签订劳动合同,不签就是违法的 试用期包括在劳动合同期限内,不能把试用期计算在劳动
2022-06-30 15,340
-
01:00
劳动合同未到期被辞退有多少赔偿
用人单位除按劳动合同法第三十九条规定的情形无需支付经济补偿金外,其它情况根据解除的原因不同,赔偿的方式是不一样的。 1、如果双方协商一致解除合同,经济补偿按劳动者在本单位工作的年限,每满一年支付一个月工资的标准向劳动者支付。六个月以上不满一
1,130 2022.04.17 -
01:10
试用期和劳动合同期限
根据《劳动合同法》的规定, 如果劳动合同的时间期限为3个月以上不满1年的,那么试用期不可以超过1个月; 如果劳动合同所约定的时间为1年以上不满3年的,那么对应的试用期不能超过2个月; 对于无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或者是3年以上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
9,132 2022.04.15 -
01:16
试用期被辞退有补偿吗
根据《劳动合同法》的相关规定,如果用人单位基于劳动者在试用期内被证明不符合录用条件的,与劳动者解除劳动关系属于合法解除,无需向劳动者支付有关赔偿;如果用人单位属于违法解除,则需要向劳动者按照经济赔偿金的标准支付。 根据《劳动合同法》的规定,
59,733 2022.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