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33劳动仲裁委电话是12333. 吗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是。拨打当地12333劳动保障权热线咨询。 一、先调停再仲裁再诉讼。《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停仲裁法》规定,如果双方不想协商或达成和解协议后不履行劳动争议,可以向调停组织申请调停,如果不想调停或达成调停协议后不履行,可以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 二、仲裁不收费。根据2008年5月1日起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停仲裁法》,劳动仲裁不收费。因此,没有必要为不能支付仲裁费而停止维权。 三、提供证据。发生劳动争议后,工人对自己提出的坚持,负责提供证据。如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存在劳动关系的证明材料。如劳动合同,出入证,工作牌,工资单等。与争议事项有关的证据属于用人单位掌握管理的,由用人单位提供,如不提供,将由用人单位承担不提供证据的不利后果。 四、申请仲裁时效。劳动争议申请仲裁的时效延长到一年。仲裁时效期间从劳动者知道或者应当知道自己的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计算。 五、申请人申请仲裁应当提交书面仲裁申请,申请人数提交复印件。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八十八条各级工会依法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对用人单位遵守劳动法律、法规的情况进行监督。 任何组织和个人对于违反劳动法律、法规的行为有权检举和控告。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八十九条用人单位制定的劳动规章制度违反法律、法规规定的,由劳动行政部门给予警告,责令改正;对劳动者造成损害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劳动仲裁电话不是 12333,因为12333是全国劳动保障电话咨询服务专用号码;劳动仲裁找当地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各地仲裁委都有电话,电话可以在网上查到。
-
12333劳动仲裁
提起劳动仲裁的一方应在劳动争议发生之日起一年内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提出书面申请。除非当事人是因不可抗力或有其他正当理由,否则超过法律规定的申请仲裁时效的,仲裁委员会不予受理。
2020.05.26 579 -
12333劳动仲裁管用吗
不管用的,12333是全国劳动保障部门统一设立的服务热线。建议到当地有管辖权的劳动监察大队反映和投诉,催讨被拖欠的工资,拖欠工资可以选择通过提起劳动仲裁维权。
2020.08.24 3,534 -
12333劳动仲裁热线
劳动仲裁部门的电话是12333。劳动仲裁是指由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对当事人申请仲裁的劳动争议居中公断与裁决。在我国,劳动仲裁是劳动争议当事人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必经程序。按照《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规定,提起劳动仲裁的一方应在劳动争议发生之日起
2020.11.02 5,131
-
12333 12333投诉电话
如果公司拖欠工资,不发工资,克扣工资,劳动者可以先拨打12333投诉;直接打电话说明你的投诉。12333智能咨询通智能服务系统通过对12333电话咨询中心知识库和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门户网站海量信息
2021-10-29 15,340 -
12333 12333医保卡在电话上能挂失吗?
可以。打电话报告医疗保险服务热线12333(24小时服务)丢失。报告丢失时,应提供参保人姓名、身份证号码、医疗保险卡号码和公司名称等信息。医疗保险人员确认后,电话丢失成功,1小时内停止卡的结算。
2021-10-25 15,340 -
劳动局电话12333投诉步骤
(一)劳动者的姓名、性别、年龄、职业、工作单位和住所,用人单位的名称、住所和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的姓名、职务; (二)仲裁请求和所根据的事实、理由; (三)证据和证据来源、证人姓名和住所。
2021-12-14 15,340 -
12333投诉电话有用吗?
看看是什么方面。12333是电话咨询中心知识库和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门户网站海量信息资源的有机整合,重点突出人机互动的对话服务模式,实现网站在线咨询形式和互动流程的创新。
2021-10-28 15,340
-
00:52
欠薪打12333是否有用欠薪打12333有用。拖欠工资,不发工资、克扣工资可以打12333电话投诉,该电话是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的电话。也可以到劳动局监察大队投诉。“12333智询通”智能服务系统通过对12333电话咨询中心知识库和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门户网站海
1,867 2022.05.21 -
01:01
12333怎样查工伤认定12333通常不提供结果查询。因为电话不确定是否为当事人,这涉及当事人隐私。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自作出鉴定结论之日起20日内,会把鉴定结论送达工伤职工和所在单位,抄送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可知,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收到劳动能力鉴定申
8,571 2022.04.12 -
01:13
劳动仲裁仲裁期限是多久申请劳动仲裁的有效期为一年时间。仲裁庭裁决案件,应当自仲裁委员会受理仲裁申请之日起四十五日内结束。案情复杂需要延期的,经仲裁委员会主任批准,可以延期并书面通知当事人,但延长期限不得超过十五日。有下列情形的,仲裁期限按照下列规定计算: 1、申
3,037 2022.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