擅自改变武器装备编配用途罪既遂如何处罚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擅自改变武器装备编配用途罪的判刑标准一般是3到7年不等有期徒刑。《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四百三十七条【擅自改变武器装备编配用途罪】违反武器装备管理规定,擅自改变武器装备的编配用途,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造成特别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特别严重后果,指毁损特别重要武器装备的,严重毁损大量重要武器装备的,造成多人重伤死亡及其他重大责任事故的,造成特别巨大经济损失的,严重影响部队完成重要任务的,等等。
《刑法》第437条,违反武器装备管理规定,擅自改变武器装备的编配用途,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造成特别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擅自改变武器装备编配用途罪的处罚是: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造成特别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擅自改变武器装备编配用途罪是指违反武器装备管理规定,擅自改变武器装备的编配用途,造成严重后果的行为。
擅自改变武器装备编配用途罪既遂量刑:造成特别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本罪为军人违反职责类犯罪,犯罪主体仅限为现役军人,非现役军人不构成本罪。
-
擅自改变武器装备编配用途罪既遂如何判刑?
擅自改变武器装备编配用途罪既遂是这样判刑的:行为人违反武器装备管理规定,擅自改变武器装备的编配用途,并造成严重后果的,应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行为人违反武器装备管理规定,擅自改变武器装备的编配用途,造成特别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
2020.08.03 219 -
擅自改变武器装备编配用途罪既遂的量刑?
擅自改变武器装备编配用途罪既遂的量刑为:犯本罪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造成特别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本罪侵犯的客体是武器装备的管理秩序。本罪的主体为特殊主体。即本罪适用于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现役军官、文职干部、士兵等军人。
2020.12.15 100 -
擅自改变武器装备编配用途罪既遂怎么判?
擅自改变武器装备编配用途罪既遂的判刑规则: 1、构成擅自改变武器装备编配用途罪既遂的,一般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2、犯罪后果达到特别严重标准的,依法应判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2020.08.04 100
-
擅自改装武器装备编配用途罪既遂的处罚
擅自改变武器装备编配用途罪既遂的处罚后果,是根据《刑法》第四百三十七条【擅自改变武器装备编配用途罪】违反武器装备管理规定,擅自改变武器装备的编配用途,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造成特
2022-06-01 15,340 -
擅自改变武器装备编配用途罪如何处罚
是指违反武器装备管理规定,擅自改变武器装备的编配用途,造成严重后果的行为。本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违反武器装备管理规定,擅自改变武器装备的编配用途,因而造成严重后果的行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四百三十七条
2022-09-03 15,340 -
擅自改变武器装备编配用途罪
擅自变更武器装备编制用途罪是指违反武器装备管理规定,未经有权机关批准,擅自将编制的武器装备改为其他用途,造成严重后果的行为。涉嫌下列情形之一的,应予立案:(一)造成重大任务不能完成或者迟缓完成的;(二
2021-10-12 15,340 -
擅自改变武器装备编配用途罪既遂怎么判刑?
擅自改变武器装备编配用途罪,一般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造成特别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擅自改变武器装备编制用途罪是指军职人员违反武器装备管理规定,未经主管部门批准,将编制的武器
2021-11-22 15,340
-
01:17
故意提供不合格武器装备罪怎么量刑
如果犯罪嫌疑人明知道是不合格的武器装备仍然提供给武装部队的,就构成了故意提供不合格武器装备罪。根据我国《刑法》的相关规定可以知道,故意提供不合格武器装备罪主要有下面几个量刑幅度: 第一,本罪的基本刑为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第二,如果犯
1,110 2022.04.15 -
01:14
过失提供不合格武器装备罪的构成要件
过失提供不合格武器装备的,导致造成严重后果,可以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造成特别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本罪侵犯的客体是国家的武器装备、军事设施的管理制度以及国家安全。本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将不合格的武器装备、军事设施提供
826 2022.04.17 -
01:31
改变贷款用途构成犯罪吗
改变贷款用途是否构成犯罪,根据金额来定。改变贷款用途一万元以上的是犯罪,一万元以下的不是犯罪。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诈骗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的贷款,数额在1万元以上的,涉嫌贷款诈骗罪,应当追究刑事责任。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诈骗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
2,104 2022.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