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言论自由会不会是违法的?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一、明确网络言论自由法律边界的重要性 网络言论在反腐、维权方面发挥积极作用的同时,也有很多网民在网上发表具有侮辱性的言论,损害他人名誉,在网上公开他人隐私,侵犯其隐私权。在良好网络伦理的基础上,法律限制言论不宜太严。法律的态度应该是:第一,对于政府的公共事务允许自由评价;第二,对于公众人物,凡是与其公职相关的事件,可以自由评论,不以诽谤追究。作为网民,则应自觉建立好的网络伦理基础。 二、网络言论自由法律规制的现状 规范网络言论,对维护国家的民主程序以及宪法秩序而言,十分必要。然而,我国在网络言论自由的法律规制上还存在一些缺憾。 三、完善网络言论合法与违法边界标准的建议 国家强调依法治国,依宪治国,宪法和法律就是一切机关、团体和个人的行为标准和依据;网络空间虽号称“第五空间”,亦不能拥有超越国家法律之上的“法外”特权。 对于网络言论自由,它的价值具有自身的独立性,因而不可避免地跟社会追求的其他价值发生冲突,如何协调他们的关系就涉及到言论自由的限度问题。 网络不是法外之地,网络言论自由应遵循法律边界。感谢阅读。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依据我国相关法律的规定,在网上发表不当的言论要依据情节而定,依照《治安处罚法》,处5日以下拘留或500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处5日以上10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500元以下罚款。如果构成编造、故意传播虚假信息罪,依据《刑法》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管制;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
-
什么是言论自由
言论自由是基本人权,是指一个国家的公民,可以按照个人意愿表达自身的意见和想法的政治权利,而且这些意见表达不用受政府的审查及限制,也无需担心受到政府报复。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言论自由也并不是绝对的,如果是属于任何挑战国家主权和社会稳定的言论,这
2022.04.12 26,004 -
网络发表不当言论的处罚
依据我国相关法律的规定,在网上发表不当的言论要依据情节而定,对社会造成不良影响,在一定程度上扰乱了公共秩序的行为,处以拘留、罚款,如果捏造、虚构事实侮辱、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会构成犯罪,可能被判刑的。
2020.12.25 4,194 -
在网络上发表不当言论
依据我国相关法律的规定,在网上发表不当的言论要依据情节而定。依照《治安处罚法》,处5日以下拘留或500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处5日以上10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500元以下罚款。 如果构成编造、故意传播虚假信息罪,依据《刑法》处五年以下有期
2020.09.18 2,394
-
网络言论自由会违法吗
一、明确网络言论自由法律边界的重要性 网络言论在反腐、维权方面发挥积极作用的同时,也有很多网民在网上发表具有侮辱性的言论,损害他人名誉,在网上公开他人隐私,侵犯其隐私权。在良好网络伦理的基础上,法律限
2023-06-09 15,340 -
网络言论自由违法吗
一、明确网络言论自由法律边界的重要性 协调网络言论自由与人格权冲突的需求 网络言论在反腐、维权方面发挥积极作用的同时,也有很多网民在网上发表具有侮辱性的言论,损害他人名誉,在网上公开他人隐私,侵犯其隐
2023-06-03 15,340 -
诽谤罪和网络言论自由的区分是什么
诽谤罪和网络言论自由的区分是前者是属于犯罪行为,后者的话是属于合法的行为。从诽谤罪的客观方面来看的话,主要表现为行为人实施捏造并且散布具体的虚构事实,而且这样的一种情况及足以贬损他人的人格名誉。
2023-02-07 15,340 -
言论自由权
所谓言论自由是公民有权通过各种语言形式宣传自己的思想和观点的自由。言论自由,指人们拥有私下或公开发表任何意见的权利,它不受非法侵害,不受恶法管制。言论自由包括充分的表达自由、创作出版自由、新闻自由、批
2023-06-10 15,340
-
01:08
发表不当言论触犯了什么法律发表不当言论,按照情节,可能触犯《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轻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 1、散布谣言,谎报险情、疫情、警情
7,494 2022.04.17 -
01:06
网络造谣罪会判刑吗我国并没有网络造谣罪,但是对于在网络上造谣,造成了严重后果的行为,我国刑法以诽谤罪进行规制。如果行为人捏造事实诽谤他人,达到情节严重的程度的,可以对行为人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值得注意的是,诽谤罪要告诉的才处理,但
2,120 2022.05.11 -
01:30
网贷还不起会不会被判刑网贷还不起,一般只涉及民事纠纷,不需要判刑,更不需要承担民事责任。但是如果借款人存在诈骗行为,或者在被法院强制执行后依然不肯归还借款的,就可能构成刑法规定的诈骗罪和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如果在借款时,借款人就有诈骗的故意,也就是说一开始就没
4,612 2022.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