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刑法对制造枪支罪规定的有哪些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新刑法违规制造枪支罪判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多次以非法销售为目的,超过限额制造枪支、销售枪支数量大的,出售的枪支被用来进行犯罪活动的等,加重处罚。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二十六条 依法被指定、确定的枪支制造企业、销售企业,违反枪支管理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严重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 (一)以非法销售为目的,超过限额或者不按照规定的品种制造、配售枪支的; (二)以非法销售为目的,制造无号、重号、假号的枪支的; (三)非法销售枪支或者在境内销售为出口制造的枪支的。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新刑法非法制造枪支罪既遂一般判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如果情节严重的,应当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本罪主观上出于故意,并具有牟利、抢劫、报复杀人或其他目的。
我国人民法院对于构成违规制造枪支罪的犯罪分子,所适用的量刑处罚标准为:对其单位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严重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
-
我国刑法对违规制造枪支罪的量刑规定?
凡犯本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严重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佣或者无期徒刑。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属于刑法第一百二十六条规定的情节严重:(
2020.06.20 129 -
法院对违法制造枪支的罪名有哪些
法院对于违规制造、销售枪支罪的最新量刑标准有以下规定: 1、对犯该罪的单位处罚金,并对单位的直接责任人员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 2、犯罪情节严重的,处五到十年有期徒刑; 3、犯罪情节特别严重的,处十年以上有期或者无期徒刑。
2020.03.19 96 -
新刑法对非法制造枪支罪的判刑标准
我国《刑法》中对于非法制造枪支罪所适用的判刑处罚标准为:非法制造、买卖、运输、邮寄、储存枪支、弹药、爆炸物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严重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
2020.08.29 91
-
新刑法对非法制造枪支罪的量刑标准有哪些
非法制造、买卖、运输、储存毒害性、放射性、传染病病原体等物质,危害公共安全的,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 单位犯前两款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第一款的规定处罚。
2023-01-18 15,340 -
刑法上对违规制造枪支罪的规定
《刑法》 第一百二十六条依法被指定、确定的枪支制造企业、销售企业,违反枪支管理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严重的,处五年
2023-06-12 15,340 -
中国刑法对违规制造枪支罪犯有哪些规定
犯本罪的,向公司处罚金,直接负责的主管和其他直接负责人,处5年以下有期徒刑的情况严重的,处5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的情况特别严重的,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或无期徒刑。具有以下情况之一的,刑法第一百二十
2021-10-12 15,340 -
刑法对非法制造枪支罪的量刑标准有哪些
非法制造、买卖、运输、储存毒害性、放射性、传染病病原体等物质,危害公共安全的,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 单位犯前两款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第一款的规定处罚。
2022-11-15 15,340
-
01:05
私自制造枪支怎么判刑私自制造枪支涉嫌非法持有、私藏枪支、弹药罪,具体的判刑如下: 1、违反枪支管理规定,非法持有、私藏枪支、弹药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2、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3、依法配备公务用枪的人员,非法出租、出借枪支
1,574 2022.04.17 -
01:17
民法典对离婚的新规定有哪些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对离婚的相关规定, 1、夫妻双方如果是自愿离婚,应该签订书面的离婚协议,并需要双方亲自至民政局申请离婚登记,其中,离婚协议应该明确约定双方属于自愿离婚的意思表示,以及对子女的抚养、夫妻共同财产分割及债务处理等事项
3,885 2021.03.24 -
01:13
新婚姻法离婚条件的规定有哪些离婚有两种途径:协议离婚和起诉离婚。如果双方都自愿离婚的,可以协议离婚。如果有一方不愿意离婚的,就要起诉离婚。按照我国民法典的规定,人民法院审理离婚案件的,必须进行调解。如果男女双方调解不成,且符合法定的判离情形的,法院会判决双方离婚。民法
2,130 2022.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