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显失公平的赔偿协议能申请法院撤销吗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显失公平的赔偿协议属于可撤销的情形,可以向法院申请撤销该协议。 根据《民法典》第一百五十一条规定,一方利用对方处于危困状态、缺乏判断能力等情形,致使民事法律行为成立时显失公平的,受损害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 第一百五十二条第一款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撤销权消灭: (一)当事人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撤销事由之日起一年内、重大误解的当事人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撤销事由之日起九十日内没有行使撤销权; (二)当事人受胁迫,自胁迫行为终止之日起一年内没有行使撤销权; (三)当事人知道撤销事由后明确表示或者以自己的行为表明放弃撤销权。
《民法典》第一百五十一条 一方利用对方处于危困状态、缺乏判断能力等情形,致使民事法律行为成立时显失公平的,受损害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 《民法典》第一百五十二条第一款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撤销权消灭: (一)当事人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撤销事由之日起一年内、重大误解的当事人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撤销事由之日起九十日内没有行使撤销权; (二)当事人受胁迫,自胁迫行为终止之日起一年内没有行使撤销权; (三)当事人知道撤销事由后明确表示或者以自己的行为表明放弃撤销权。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可以。一方利用对方处于危困状态、缺乏判断能力等情形,致使民事法律行为成立时显失公平的,受损害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
在实践中,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应当受到保护,但是这种保护应当严格依据相关法律,不可以以牺牲公平为代价。即,一次性了结赔偿协议如显失公平,可以撤销。
-
显失公平的合同可以申请撤销吗
显失公平合同可以撤销。显失公平的合同,明显是不符合权利义务的,那这个时候就可以在法院申请撤销合同,能够撤销合同的情况,还包括因为重大误解而签订的合同。
2021.04.26 94 -
显失公平撤销吗
显失公平撤销可以反诉吗?可以。但是需要满足反诉要求。反诉是指在一个已经开始的民事诉讼程序中,本诉的被告以本诉原告为被告,向受诉法院提出的与本诉有牵连的独立的反请求。《民事诉讼法》第五十一条规定,原告可以放弃或者变更诉讼请求。被告可以承认或者
2020.09.22 109 -
显失公平赔偿协议无效吗
合同显失公平的,可以撤销或者变更,但一般不会认定为无效。下列合同,当事人一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变更或者撤销:因重大误解订立的;在订立合同时显失公平的。
2021.03.10 146
-
显失公平的赔偿协议能申请法院撤销吗?
显失公平的赔偿协议属于可撤销的情形,可以向法院申请撤销该协议。根据《民法典》第一百五十一条规定,一方利用对方处于危困状态、缺乏判断能力等情形,致使民事法律行为成立时显失公平的,受损害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
2022-05-12 15,340 -
显失公平的赔偿协议能申请法院撤销吗
显失公平的赔偿协议属于可撤销的情形,可以向法院申请撤销该协议。 根据《民法典》第一百五十一条规定,一方利用对方处于危困状态、缺乏判断能力等情形,致使民事法律行为成立时显失公平的,受损害方有权请求人民法
2022-05-22 15,340 -
显失公平的赔偿协议可以申请法院撤销吗?
显失公平的赔偿协议属于可撤销的情形,可以向法院申请撤销该协议。 根据《民法典》第一百五十一条规定,一方利用对方处于危困状态、缺乏判断能力等情形,致使民事法律行为成立时显失公平的,受损害方有权请求人民法
2022-07-05 15,340 -
显失公平的补偿协议可以申请法院撤销吗?
显失公平的赔偿协议属于可撤销的情形,可以向法院申请撤销该协议。根据《民法典》第一百五十一条规定,一方利用对方处于危困状态、缺乏判断能力等情形,致使民事法律行为成立时显失公平的,受损害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
2022-06-03 15,340
-
01:11
显失公平的合同效力如何
显失公平的合同属于可撤销合同。合同的其中一方,在受损害方处于危困状态、缺乏判断能力等情形时与其签订合同,致使该民事法律行为成立时显失公平的,受损害方可以请求法院,又或者是仲裁机构对合同予以撤销。 具体来说,存在以下具体情况的,可以认定为显失
2,504 2022.05.11 -
01:16
显失公平合同如何认定
显失公平合同如何认定 根据民法总则和合同法的规定,合同显失公平是合同可撤销的事由之一。对于如何认定合同显示公平,有两个判断因素:1、主观要件:合同订立的过程中,存在一方故意利用对方处于危困状态、缺乏判断能力等情形的主观恶意。也就是说,相对人
2,015 2022.04.17 -
01:14
如何界定合同显失公平行为
根据民法总则和合同法的规定,合同显失公平是合同可撤销的事由之一。对于如何认定合同显示公平,有两个判断因素:1、主观要件:合同订立的过程中,存在一方故意利用对方处于危困状态、缺乏判断能力等情形的主观恶意。也就是说,相对人在明知行为人处于危困状
1,714 2022.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