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事经济纠纷处理程序有哪些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在我国,解决经济纠纷的途径和方式主要有仲裁、民事诉讼、行政复议、行政诉讼。 1、仲裁与民事诉讼是两种不同的争议解决方式。当事人发生争议只能在仲裁或者民事诉讼两种方式中选择一种解决方式。有效的仲裁协议可排除法院的管辖权。只有在没有仲裁协议或者仲裁协议无效,或者当事人放弃仲裁协议的情况下,法院才可以行使管辖权,这在法律上称为或裁或审原则。 2、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方式的选择则与纠纷的性质有关。根据法律的不同规定,有的可以直接向法院起诉,也可以先申请行政复议,对行政复议决定不服时再起诉;有的则只能先申请行政复议,对行政复议决定不服才能提起行政诉讼;还有的则只能通过行政复议的方式解决,由行政机关对纠纷作出最终裁决。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我国人民法院处理民事经济纠纷所应当适用的程序包括有首先调解。调解不成的再进行诉讼。根据我国《民事诉讼法》的规定,起诉必须符合的条件包括:原告是与本案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有明确的被告;有具体的诉讼请求和事实、理由等。
民事经济纠纷的处理方法如下:申请经济仲裁,发生经济合同纠纷时,企业可以申请经济合同仲裁。经济合同仲裁是国家规定的经济合同仲裁机关依法调解当事人之间的经济合同纠纷,依法作出判断或者裁决;经济诉讼,指国家司法机关依法审理经济纠纷案件,作出判决。
-
经济纠纷起诉程序有哪些?
经济纠纷起诉程序如下: 1、撰写民事诉状,收集有关证据材料,向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立案窗口立案; 2、案件受理后,法院会给一份支付通知书,按照指示向指定银行支付诉讼费用,然后将银行给的支付文件拿到法院换票; 3、等法院通知开庭,一般会给发开庭
2022.04.14 2,006 -
经济纠纷立案程序有哪些
1、起诉和受理。起诉是当事人请求人民法院保护其合法权益,要求人民法院依法审理案件的行为。人民法院对民事案件实行'不告不理'的原则。起诉是当事人的一项重要诉讼权利,只有有效地行使起诉权,才可能使人民法院启动诉讼程序。受理是人民法院接到原告的起
2020.09.24 177 -
民事纠纷处理程序
(一)和解,即当事人自行协商解决。 (二)调解,在我国现阶段的调解制度,主要是指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民事主体之间的纠纷。 (三)仲裁,所谓仲裁是指在仲裁庭的主持下,在民事纠纷双方当事人的参与下,依法对民事纠纷居中审理并制作一定法律文书平息冲突
2020.02.02 206
-
关于民事经济纠纷的调解处理程序有哪些
调解要注意防止部分当事人利用调解拖延履行义务。有些当事人表面上同意调解,但实际是只是想拖延诉讼时间。另外,调解时双方的权利义务应当尽量约定明确,和解协议不能有歧义,并且可以约定,如果不履行调解协议的违
2022-10-07 15,340 -
处理民事经济纠纷的程序是什么
处理民事经济纠纷的程序为首先当事人双方应当协商处理,协商处理不一致的可以采取起诉形式,起诉后人民法院根据纠纷情况确定是否调解,拒绝调解的人民法院在收到起诉状后,对于符合起诉条件的,在七日内立案,并通知
2022-11-03 15,340 -
民事经济纠纷有哪些处理方式
在我国,解决经济纠纷的途径和方式主要有仲裁、民事诉讼、行政复议、行政诉讼。 1、仲裁与民事诉讼是两种不同的争议解决方式。当事人发生争议只能在仲裁或者民事诉讼两种方式中选择一种解决方式。有效的仲裁协议可
2022-07-20 15,340 -
民事经济纠纷借款方潜逃处理程序
你需要搜集对方可以执行的财产,起诉后,申请法院查封,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九章保全和先予执行第一百条人民法院对于可能因当事人一方的行为或者其他原因,使判决难以执行或者造成当事人其他损害的案件,根据
2022-10-06 15,340
-
00:52
民间经济纠纷立案程序是怎样的
民间经济纠纷立案程序如下:债权人准备好起起诉状和相关证据材料到法院申请立案,起诉状应当列明原被告信息,诉讼请求、事实和理由。法院在立案前应当组织双方当事人进行调解,调解不成的,予以立案。当事人不愿意调解和不适宜调解的案件除外。民间经济纠纷大
1,305 2022.04.17 -
00:58
经济纠纷报警有用吗
经济纠纷报警没有用。公安机关主要是负责刑事案件和治安管理的。经济纠纷欠款不还属于民事债务纠纷,当事人可以通过协商、诉讼、仲裁、调解来解决。欠款不还,不属于警察管理范围,警察不能处理。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可知,扰乱公共秩序,妨害公共安全,侵犯人身
2,587 2022.04.17 -
01:14
经济合同纠纷起诉有效期
在法律上并不存在起诉有效期这一种说法,正确的表达应当是:诉讼时效。根据我国民法典第一百八十八条,对于一般的民事纠纷,诉讼时效为三年。因此,经济合同纠纷的诉讼时效为三年。而发生经济合同纠纷之后,当事人应当在知道或者应当知道自己的权利遭受损害、
1,278 2022.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