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居关系的福利规定有哪些,法律有哪些规定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同居关系的福利规定有:当事人因同居期间财产分割或者子女抚养纠纷提起诉讼的,人民法院应当受理。同居有孩子的,不满两周岁的子女,以由母亲直接抚养为原则。已满两周岁的子女,父母双方对抚养问题协议不成的,由人民法院根据双方的具体情况,按照最有利于未成年子女的原则判决。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婚姻家庭编的解释 (一)》第二条 民法典第一千零四十二条、第一千零七十九条、第一千零九十一条规定的“与他人同居”的情形,是指有配偶者与婚外异性,不以夫妻名义,持续、稳定地共同居住。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婚姻家庭编的解释 (一)》第三条 当事人提起诉讼仅请求解除同居关系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已经受理的,裁定驳回起诉。 当事人因同居期间财产分割或者子女抚养纠纷提起诉讼的,人民法院应当受理。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同居关系没有福利。同居关系是男女双方在一起共同生活形成的人身关系,因其本身不是夫妻,所以不受婚姻法的保护,彼此不能享有夫妻间的权利义务。也就不存在福利一说。可以参考无效婚姻的相关规定。
同居关系有以下法律规定: 禁止重婚。禁止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同居期间所得的财产,由当事人协议处理;协议不成时,由人民法院根据照顾无过错方的原则判决。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的,导致离婚的,无过错方有权请求损害赔偿。
-
同居关系的福利都有哪些
同居关系的福利规定有:当事人因同居期间财产分割或者子女抚养纠纷提起诉讼的,人民法院应当受理。同居有孩子的,不满两周岁的子女,以由母亲直接抚养为原则。已满两周岁的子女,父母双方对抚养问题协议不成的,由人民法院根据双方的具体情况,按照最有利于未
2021.03.21 99 -
工资福利的法律规定有哪些
工资福利的法律规定:工资分配应当遵循按劳分配原则,实行同工同酬;最低工资的具体标准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规定,抱国务院备案;工资应当以货币形式按月支付给劳动者本人;国家发展社会福利事业,兴建公共福利设施,为劳动者休息、修养和疗养提供条
2020.07.14 186 -
职工福利相关规定有哪些
职工福利相关规定: (一)尚未实行分离办社会职能的企业,其内设福利部门所发生的设备、设施和人员费用,包括职工食堂、职工浴室、理发室、医务所; 托儿所、疗养院等集体福利部门的设备、设施及维修保养费用和福利部门工作人员的工资薪金、社会保险费、住
2020.04.04 437
-
同居关系的福利规定有哪些
1、同居关系是男女双方在一起共同生活形成的人身关系,因其本身不是夫妻,所以不受《民法典》的保护,彼此不能享有夫妻间的权利义务。 2、对于同居期间财产,如果双方不能达成如何分割的协议,由法院依法判决的话
2022-10-14 15,340 -
同居关系的福利规定包含哪些
是男女双方在一起共同生活形成的人身关系,因其本身不是夫妻,所以不受民法典的保护,彼此不能享有夫妻间的权利义务。但是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审理未办结婚登记而以夫妻名义生活案件的若干意见》相关规定
2022-08-25 15,340 -
同居关系法律规定有哪些
同居关系有以下法律规定: 禁止重婚。禁止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同居期间所得的财产,由当事人协议处理;协议不成时,由人民法院根据照顾无过错方的原则判决。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的,导致离婚的,无过错方有权请求损
2023-08-05 15,340 -
同居关系的福利有哪些?
1、同居关系是男女双方在一起共同生活形成的人身关系,因其本身不是夫妻,所以不受《民法典》的保护,彼此不能享有夫妻间的权利义务。 2、对于同居期间财产,如果双方不能达成如何分割的协议,由法院依法判决的话
2023-03-16 15,340
-
01:38
合同违约金的法律规定有哪些合同违约金的法律规定有哪些 关于合同违约金的最新法律规定,就是我国在2020年颁布的民法典。但是在民法典正式生效之前,合同法仍然有效,因此我国合同法也是合同违约金的有效法律依据之一。根据合同法以及民法典的相关规定,合同违约金就是指,合同双方
1,726 2022.04.17 -
01:21
民法典居住权规定有哪些民法典中的居住权是指,当事人对他人住宅享有的占有、使用的用益物权。 首先,居住权的设立需要采取书面形式订立居住权合同。该合同一般包括以下内容:当事人姓名或名称和住所、住宅的具体位置、居住的条件和相关要求、居住权持续的期限以及产生争议时的解决
7,047 2022.05.11 -
01:20
合同法关于合同无效有哪些规定我国合同法关于合同无效的规定,主要是合同法第52条到第59条。其中,合同法第52条以及第53条主要规定了合同无效的情形。根据合同法第五十二条规定,合同无效的法定情形包括了以下情形:1、一方实施欺诈、胁迫的行为,从而订立合同,同时损害了国家利
6,867 2022.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