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解释刑讯逼供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本罪侵犯的是复杂客体,即公民的人身权利和国家司法机关的正常活动。我国法律严格保护公民的人身权利,即使是被怀疑或者被指控犯有罪行而受审的人,也不允许非法侵犯其人身权利。刑讯逼供会造成受审人的肉体伤害和精神损害,因此,直接侵犯了公民的人身权利和民主权利。而按照刑讯逼供所得的口供定案,又往往是造成冤假错案的原因,因此,又妨害了国家司法机关的正常活动,破坏了社会主义法治秩序,损害了国家司法机关的威信。本罪侵害的对象是和被告人。所谓犯罪嫌疑人,是指根据一定证据被怀疑可能是实施犯罪行为的人。所谓被告人,是指依法被控诉有罪,并由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的人。不能成为本罪侵害的对象,如果对他们刑讯逼供构成犯罪的,按暴力取证罪论处。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触犯刑讯逼供罪的犯罪嫌疑人,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使用肉刑或者变相肉刑,逼取口供的,一般会被法院判处三年以下的有期徒刑,或者会被法院判处拘役。如果因为犯罪嫌疑人的行为导致别人伤残、死亡的,那么会按相关的法律规定进行从重处罚。
我国刑法规定,触犯刑讯逼供罪的犯罪嫌疑人,会被法院判处三年以下的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如果犯罪嫌疑人导致他人伤残、死亡的,法院会按本法第二百三十四条、第二百三十二条进行定罪并从重处罚。刑法所说的司法工作人员,一般是指肩负侦查、检察、审判或监管职责的工作人员。
-
怎样认定刑讯逼供罪
刑讯逼供罪的犯罪构成是: (一)客体要件。本罪侵犯的是复杂客体,即公民的人身权利和国家司法机关的正常活动。 (二)客观要件。本罪在客观上表现为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使用肉刑或者变相肉刑,逼取口供的行为。 (三)主体要件。本罪主体是特殊主体,即
2020.02.20 142 -
什么是刑讯逼供罪刑讯逼供怎么处罚
刑讯逼供罪,是指司法工作人员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使用肉刑或者变相肉刑,逼取口供的行为。 刑讯逼供的处罚:司法工作人员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实行刑讯逼供或者使用暴力逼取证人证言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致人伤残、死亡的,依照本法第二百三十
2020.03.09 326 -
刑讯逼供罪
刑讯逼供罪:司法工作人员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实行刑讯逼供或者使用暴力逼取证人证言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致人伤残、死亡的,按照故意伤害罪和故意杀人罪定罪处罚。刑讯逼供客观方面还包括对证人使用肉刑或变相肉刑、暴力取证的行为,以及对犯罪
2020.08.22 925
-
怎样解释刑讯逼供罪?
客观要件本罪在客观上表现为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使用肉刑或者变相肉刑,逼取口供的行为。首先,刑讯的对象是侦查过程中的和起诉、审判过程中的刑事被告人。犯罪嫌疑入、被告人的行为实际上是否构成犯罪,对本罪的成
2022-08-22 15,340 -
该怎么解释刑讯逼供?刑讯逼供的立案标准
刑讯逼供解释有广义与狭义之分,狭义的刑讯逼供为意义上的刑讯逼供,主体只能是司法工作人员(即有侦查、检察、审判、监管职责的工作人员),客观方面表现为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使用肉刑或变相肉刑、逼取口供的行为
2022-08-27 15,340 -
应该怎么解释刑讯逼供?刑讯逼供的立案标准
刑讯逼供解释有广义与狭义之分,狭义的刑讯逼供为意义上的刑讯逼供,主体只能是司法工作人员(即有侦查、检察、审判、监管职责的工作人员),客观方面表现为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使用肉刑或变相肉刑、逼取口供的行为
2022-09-02 15,340 -
如何解释刑讯逼供罪
客观要件本罪在客观上表现为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使用肉刑或者变相肉刑,逼取口供的行为。首先,刑讯的对象是侦查过程中的和起诉、审判过程中的刑事被告人。犯罪嫌疑入、被告人的行为实际上是否构成犯罪,对本罪的成
2022-08-23 15,340
-
01:03
被刑讯逼供怎么办被刑讯逼供的按以下情形处理: 1、当事人被刑讯逼供的,应该要尽可能不要承认自己没干过的事情或者不要在笔录上签字。然后要尽可能保留自己被刑讯的证据,牢记侦查人员的警号和长相,牢记被刑讯的时间、地点和具体方式、受创部位等; 2、可以委托律师作为
5,207 2022.09.06 -
01:16
刑讯逼供罪怎么处罚根据《刑法》关于刑讯逼供罪的规定,刑讯逼供罪,指的是司法部门的工作人员对犯罪嫌疑人或者被告人采用变相肉刑或者肉刑的刑讯手段,逼取口供的行为。触犯刑讯逼供罪的,会被判处三年以下拘役或者有期徒刑。因刑讯逼供导致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伤残、死亡的,依
1,140 2022.04.17 -
01:03
刑事拘留后怎么样才能提前释放刑事拘留后有被提前释放的可能性,但是需要满足法定的情况。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规定,在特殊情形下会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不追究刑事责任,已经追究的,应当撤销案件,或者不起诉,或者终止审理,或者宣告无罪。例如: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
1,752 2022.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