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合同解除时间间隔的问题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合同解除的时间限制为:法律规定或者当事人约定解除权行使期限,期限届满当事人不行使的,该权利消灭。法律没有规定或者当事人没有约定解除权行使期限,自解除权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解除事由之日起一年内不行使,或者经对方催告后在合理期限内不行使的,该权利消灭。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五百六十四条规定,法律规定或者当事人约定解除权行使期限,期限届满当事人不行使的,该权利消灭。法律没有规定或者当事人没有约定解除权行使期限,自解除权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解除事由之日起一年内不行使,或者经对方催告后在合理期限内不行使的,该权利消灭。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五百六十四条法律规定或者当事人约定解除权行使期限,期限届满当事人不行使的,该权利消灭。法律没有规定或者当事人没有约定解除权行使期限,自解除权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解除事由之日起一年内不行使,或者经对方催告后在合理期限内不行使的,该权利消灭。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合同解除的时间规定:如果法律规定或者当事人约定了期限的,则解除期限是上述期限;如果法律没有规定或者当事人也没有约定的,则解除权人需要在知道或者应当知道解除事由之日起的一年内行使,或者经对方催告后在合理期限内行使。
一般以解除通知到达相对方的时间,作为合同解除的时间。 根据《民法典》第五百六十五条规定,当事人一方依法主张解除合同的,应当通知对方。合同自通知到达对方时解除;通知载明债务人在一定期限内不履行债务则合同自动解除,债务人在该期限内未履行债务的,合同自通知载明的期限届满时解除。对方对解除合同有异议的,任何一方当事人均可以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确认解除行为的效力。 当事人一方未通知对方,直接以提起诉讼或者申请仲裁的方式依法主张解除合同,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确认该主张的,合同自起诉状副本或者仲裁申请书副本送达对方时解除。
-
关于劳动合同的解除问题
关于劳动合同的解除: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协商一致解除;劳动者提前三十日以书面形式通知用人单位解除,在试用期内提前三日通知用人单位解除;劳动者存在非过失性辞退情形,用人单位提前三十日以书面形式通知劳动者本人或者额外支付劳动者一个月工资后解除;其他
2020.04.08 183 -
-
关于合同解除异议的诉讼时效问题
对单方解除合同异议的诉讼时效有下列规定:当事人对解除合同有异议的,任何一方当事人均可以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确认解除行为的效力,诉讼时效一般是三年,但解除异议适用的是除斥期间,一般是三个月。
2021.04.22 222
-
关于合同解除时间的问题
合同解除的时间,如果法律规定或者当事人约定了合同的解除权行使期限的,当事人应当在该期限内行使;如果没有法律规定和没有当事人约定的,一方应在对方催告后的合理期限内行使;期限内不行使的,解除权消灭。根据《
2022-06-03 15,340 -
关于打算二胎二胎时间间隔的问题
自行安排,国家提倡适龄婚育、优生优育。一对夫妻可以生育三个子女。符合法律、法规规定条件的,可以要求安排再生育子女。具体办法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代表大会或者其常务委员会规定。
2022-06-26 15,340 -
民法通则中关于居间合同怎么解除的问题
当事人可以协商解除二手房居间合同。如果有约定一方解除合同的事由,解除合同的事由发生时,解除权人可以解除合同。另外,还有一些因为某些不可抗力导致无法实现合同目的的,可以直接解除。根据法律规定,当事人一方
2022-05-16 15,340 -
关于解除临时工劳动合同的问题
1、协商解除劳动合同:临时工提出离职,与用人单位协商一致后解除劳动合同的。 2、预告解除劳动合同:一般提前三十天提出离职,并且用书面形式通知用人单位。然而在试用期期间,可以提前三天通知用人单位可以解除
2022-05-02 15,340
-
01:03
合同法关于合同解除的法律规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生效之后,合同的相关问题应当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合同编的有关规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规定了合同解除的方式,包括约定解除和法定解除、解除权行使的期限、合同解除的程序以及行使解除权的法律后果等。法律规
2,055 2022.04.17 -
01:12
民间借贷合同能解除吗民间借贷合同也可以解除,但需要满足约定或者法定的条件。具体来说,能够解除的民间借贷合同,主要分为以下三种情况:1、双方事先约定了特定的条件下能够解除民间借贷合同;2、双方在合同履行过程中,通过协商的方式,解除民间借贷合同;3、出现了法律规定
1,272 2022.04.17 -
01:39
产假期间劳动合同解除了怎么赔偿根据我国法律规定,以下情形用人单位不得解除劳动合同: 1、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作业的劳动者未进行离岗前职业健康检查,或者疑似职业病病人在诊断或者医学观察期间的; 2、在本单位患职业病或者因工负伤并被确认丧失或者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 3、患病或
1,607 2022.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