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信访人的信访程序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1、根据《信访条例》第十八条信访人采用走访形式提出信访事项的,应当到有关机关设立或者指定的接待场所提出。多人采用走访形式提出共同的信访事项的,应当推选代表,代表人数不得超过5人。第十九条信访人提出信访事项,应当客观真实,对其所提供材料内容的真实性负责,不得捏造、歪曲事实,不得诬告、陷害他人。第二十条信访人在信访过程中应当遵守法律、法规,不得损害国家、社会、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权利,自觉维护社会公共秩序和信访秩序,不得有下列行为:(一)在国家机关办公场所周围、公共场所非法聚集,围堵、冲击国家机关,拦截公务车辆,或者堵塞、阻断交通的;(二)携带危险物品、管制器具的;(三)侮辱、殴打、威胁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或者非法限制他人人身自由的;(四)在信访接待场所滞留、滋事,或者将生活不能自理的人弃留在信访接待场所的;(五)煽动、串联、胁迫、以财物诱使、幕后操纵他人信访或者以信访为名借机敛财的;(六)扰乱公共秩序、妨害国家和公共安全的其他行为。2、根据《信访条例》第四十七条违反本条例第十八条、第二十条规定的,有关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应当对信访人进行劝阻、批评或者教育。经劝阻、批评和教育无效的,由公安机关予以警告、训诫或者制止;违反集会游行示威的法律、行政法规,或者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由公安机关依法采取必要的现场处置措施、给予治安管理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第四十八条信访人捏造歪曲事实、诬告陷害他人,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构成犯罪的,由公安机关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因此,如果违反法律,违规上访,则有可能受到治安处罚,严重者将受到刑事处罚。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信访人应自觉维护社会公共秩序和信访秩序,不得有下列行为: (一)在国家机关办公场所周围、公共场所非法聚集,围堵、冲击国家机关,拦截公务车辆,或者堵塞、阻断交通的; (二)携带危险物品、管制器具的; (三)侮辱、殴打、威胁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或者非法限制他人人身自由的; (四)在信访接待场所滞留、滋事,或者将生活不能自理的人弃留在信访接待场所的; (五)煽动、串联、胁迫、以财物诱使、幕后操纵他人信访或者以信访为名借机敛财的; (六)扰乱公共秩序、妨害国家和公共安全的其他行为。
-
信访人在信访过程中享有哪些权利
1、依法反映情况,提出建议、意见或者投诉请求的权利; 2、依法信访不受打击报复; 3、就行政机关的行政行为及其工作人员的职务行为提出信访事项的权利; 4、查询信访事项办理情况的权利; 5、就信访事项受理、办理情况得到书面答复的权利; 6、要
2020.12.01 855 -
已办理的信访撤回程序
信访人提出信访事项后,在信访机构作出答复前,信访人可以申请撤回信访的。撤回信访事项后,该信访事项从撤回之日起结案。信访人可以申请撤回信访事项,信访工作程序自银行保险监督管理机构收到申请当日终止。
2020.07.05 2,776 -
-
信访的程序
根据《信访条例》,信访人一般应采用书信、电子邮件、传真等书面形式。;信访人提出投诉请求的,还应当载明信访人的姓名(名称)、地址和请求、事实和理由。信访人以走访的形式提出信访事项的,应当向依法有权处理的
2021-11-30 15,340 -
办理信访的程序
信访工作机构应当在信访接待场所、本机关网站或者通过其他方式向社会公布下列事项:(一)信访工作机构的通信地址、电子信箱、受理电话、接待场所、来访接待时间;(二)本机关信访事项受理范围;(三)与信访工作有
2022-04-04 15,340 -
信访办理的程序
信访工作机构应当在信访接待场所、本机关网站或者通过其他方式向社会公布下列事项:(一)信访工作机构的通信地址、电子信箱、受理电话、接待场所、来访接待时间;(二)本机关信访事项受理范围;(三)与信访工作有
2022-04-04 15,340 -
信访监督程序
信访工作机构发现本单位有关部门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督办,提出改进建议,并报告本单位负责人:(一)无正当理由未按规定的办理期限办结信访事项的;(二)未按规定反馈信访事项办理结果的;(三)未按规定程序办
2022-03-30 15,340
-
01:14
信访局属于哪个部门管信访局是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信访工作机构是本级人民政府负责信访工作的行政机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管理。国家信访局由国务院办公厅管理。根据党的十九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国务院第一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的《国务院部委管理的国
32,243 2022.04.12 -
00:55
对法院判决不服应该如何信访对法院判决不服的信访方式如下:可以通过网络信访信息系统进行信访、发电子邮箱或打投诉电话给相关部门,也可以在公布的接待日和接待地点,向有关行政机关负责人当面反映信访事项。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可知, 各级人民政府、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工作部门应当向社会
13,317 2022.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