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避交通事故责任如何追究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这段文字描述了一起涉嫌违法犯罪行为的情况,该行为涉及到违反刑法和交通安全法规。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97修订)第一百三十三条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一百零一条的规定,如果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并导致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将面临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的刑罚。而如果交通肇事后逃逸或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则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则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另外,《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第九十二条也提到了当事人逃逸时的责任问题,如果对方当事人有过错,则可以减轻责任;而当事人故意破坏、伪造现场、毁灭证据的,则将承担全部责任。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在通常情况下,即使对方撤销案件,移送方仍然有权追究肇事逃逸者的法律责任。这主要是因为,当相对方撤回的仅仅是与民事赔偿责任相关的申诉时,其余的诸如刑事责任以及行政处罚等法律责任则无法通过这种方式进行抵消。也就是说,即便在受害方放弃追究刑事责任或者行政责任的情况下,如果肇事逃逸者所涉及的行为符合交通肇事罪的构成要件,那么他仍将需承担相应的刑事指控及诉讼程序。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 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
怎样追究逃避商检罪的刑事责任
根据我国刑法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行为人触犯了逃避商检罪的罪名,如果导致的情节严重,会被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同时处以或者单处罚金。如果是单位犯罪的,法院会对单位判处罚金,同时对单位的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又或者是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判
2021.09.17 96 -
那么逃避追缴欠税罪既遂会如何追究责任呢?
构成逃避追缴欠税罪既遂的追究责任:数额在一万元以上不满十万元的,应当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欠缴税款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罚金;数额在十万元以上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欠缴税款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罚金。
2020.09.26 105 -
不追究刑事责任后如何追究民事责任
不追究刑事责任的,可以提起民事诉讼来追究民事责任。《民事诉讼法》第三条规定:人民法院受理公民之间、法人之间、其他组织之间以及其相互之间因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提起的民事诉讼。起诉必须符合下列条件: (一)原告是与本案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公民、法人和
2020.02.16 426
-
交通事故同等责任被追究责任如何赔偿,交通事故责任
交通事故负同等责任,根据《道路交通安全管理若干规定》的规定,赔偿义务主体只需就超过强制保险责任限额(现行交强险赔偿限额为死亡伤残赔偿限额11万元、医疗费用赔偿限额1万元、财产损失赔偿限额为2千元)的部
2022-04-22 15,340 -
交通事故后逃避责任能否逃避
不能逃避责任。一般受害人、由受害人承担扶养义务的被扶养人以及死亡受害人的近亲属可以主张人身损害赔偿,要求赔偿医疗费、误工费、护理费、交通费、住院伙食补助费、营养费、被扶养人生活费等以及残疾辅助器具费用
2022-02-02 15,340 -
交通事故肇事者如何逃避赔偿责任?
如果您遭遇了肇事者恶意转移资产的情况,首先您需要向相关法院提出诉前财产保全的申请。在此过程中,请务必确认涉及交通事故的肇事驾驶员是否违反了交通法规,并且是否已构成交通肇事罪。如果驾驶员在事故发生后逃匿
2024-11-23 15,340 -
交通事故责任追究流程是如何的?
对交通事故的责任者,应追究的责任有:经济赔偿(含赔偿不到位限制消费、强制查封部分财产抵押赔偿)、行政拘留、刑事处罚等。
2022-08-01 15,340
-
01:27
缔约过失责任如何追究
对于缔约过失责任如何承担和追究,一般按当事人在合同中的约定执行,如果没有约定的,双方当事人可进行协商处理,协商不成的,可以起诉到人民法院。我国合同法规定,当事人在订立合同过程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给对方造成损失的,应当承担损害赔偿责任:1、假借
1,369 2022.04.17 -
01:12
交通事故应该如何判定责任
交通事故的责任判定应当根据肇事者所造成的后果来判定。发生交通事故时,存在过错行为一方的当时人造成交通事故发生的情况,应当负全部责任。 1、当事人造成交通事故发生,警方进行现场检验、鉴定等,若经调查发现肇事者与交通事故的发生有直接因果关系,应
1,180 2022.04.17 -
00:57
如何追究冒名签字的法律责任
如何追究冒名签字的法律责任,根据冒名签字的动机来定。如果是利用职务之便冒充签名,试图挪用公私财物的,那么就可能涉嫌挪用公款罪。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将本单位财物非法占为己有,数额较大的,犯罪嫌疑人会被人民法院判
2,539 2022.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