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样构成过失损坏公用电信设施罪?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符合下列条件即构成过失损坏公用电信设施罪: 1、过失损坏公用电信设施罪的主体为一般主体; 2、主观方面表现为过失; 3、侵犯的客体是与通讯相联系的公共安全; 4、客观方面表现为过失破坏公用电信设施,造成严重后果,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二十四条 破坏广播电视设施、公用电信设施,危害公共安全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过失犯前款罪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符合下列条件即构成过失损坏公用电信设施罪: 1、过失损坏公用电信设施罪的主体为一般主体; 2、主观方面表现为过失; 3、侵犯的客体是与通讯相联系的公共安全; 4、客观方面表现为过失破坏公用电信设施,造成严重后果,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
构成过失损坏公用电信设施罪的要素是:侵犯的客体是与通讯相联系的公共安全。客观方面表现为过失破坏公用电信设施,造成严重后果,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主体是一般主体,既可以是普通公民,也可以是从事广播、电视通讯业务的人员,凡达到法定刑事责任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人均可构成。本罪在主观方面表现为过失。
-
过失损坏公用电信设施罪怎么构成的?
过失损坏公用电信设施罪的构成要件是: 1、客体要件,本罪侵犯的客体是与通讯相联系的公共安全; 2、客观要件,本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过失破坏公用电信设施,造成严重后果,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 3、主体要件,本罪的主体为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具有刑事责
2020.05.19 88 -
怎么样才会构成过失损坏公用电信设施罪?
构成过失损坏公用电信设施罪的条件:侵犯的客体是与通讯相联系的公共安全。在客观方面表现为过失破坏广播电视设施、公用电信设施,造成严重后果,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主体是一般主体,凡达到法定刑事责任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人均可构成。本罪在主观方面
2020.05.14 84 -
如何构成过失损坏公用电信设施罪?
客体要件。本罪侵犯的客体是与通讯相联系的公共安全。其破坏的对象是广播电视设施、公用电信设施,即广播电台、电视、电报、电话或其他通讯设备。如广播电台发射和接收电波的机器设备、电话交换设备、通讯线路、收发电报的设备、电视收发设备等。这些设备必须
2023.02.23 89
-
过失损坏公用电信设施罪怎么构成的
过失损坏公用电信设施罪的构成要件包括: 1、客观要件,本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过失破坏公用电信设施,造成严重后果,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 2、客体要件,本罪侵犯的客体是与通讯相联系的公共安全; 3、主体要件
2022-11-14 15,340 -
怎么样才会构成过失损坏公用电信设施罪?
构成过失损坏公用电信设施罪的条件:侵犯的客体是与通讯相联系的公共安全。在客观方面表现为过失破坏广播电视设施、公用电信设施,造成严重后果,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主体是一般主体,凡达到法定刑事责任年龄、具有
2023-02-07 15,340 -
如何构成过失损坏公用电信设施罪
过失损坏公用电信设施罪的构成要件 一、客体要件。 本罪侵犯的客体是与通讯相联系的公共安全。其破坏的对象是广播电视设施、公用电信设施,即广播电台、电视、电报、电话或其他通讯设备。如广播电台发射和接收电波
2022-06-26 15,340 -
过失损坏公用电信设施罪构成要件
过失损坏公用电信设施罪的构成要件如下: 1、侵犯的客体是与通讯相联系的公共安全; 2、在客观方面表现为过失破坏广播电视设施、公用电信设施,造成严重后果,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 3、主体是一般主体; 4、
2022-12-03 15,340
-
01:20
过失损坏广播电视设施罪量刑标准
如果犯罪嫌疑人因过失造成广播电视设施损坏,造成严重后果,危害公共安全的,就构成了破坏广播电视设施罪。根据我国《刑法》的相关规定可以知道,过失损坏广播电视设施罪主要有下面几个量刑幅度: 第一,如果犯罪情节严重,造成严重后果的,依法判三年以上七
997 2022.04.17 -
01:12
过失损坏电力设备罪量刑标准
如果犯罪嫌疑人由于过失而引起电力设备遭受损坏,危害公共安全,造成严重后果的,就构成了过失损坏电力设备罪。其中,严重后果是使正在使用的电力设备失去良好的使用性能和安全性能,造成人、财、物严重损失的结果。根据我国《刑法》的相关规定可以知道,过失
879 2022.04.15 -
01:10
破坏交通设施罪怎样判刑
根据《刑法》的有关规定,破坏交通设施罪的判罚标准为:行为人破坏火车轨道、隧道桥梁、交通公路、机场、飞机航道、灯塔、道路标志、或进行其他破坏活动的,足以导致汽车、火车、轻轨、地铁、船只、航空器发生毁坏的危险,但还没有造成严重后果的,依法会被判
996 2022.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