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对非法储存弹药罪如何处罚?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对非法储存弹药罪的处罚如下: 1、自然人犯此罪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严重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 2、单位犯此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个人犯处罚。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二十五条 非法制造、买卖、运输、邮寄、储存枪支、弹药、爆炸物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严重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 非法制造、买卖、运输、储存毒害性、放射性、传染病病原体等物质,危害公共安全的,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 单位犯前两款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第一款的规定处罚。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对非法储存弹药罪的处罚如下: 1、自然人犯此罪的,一般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如果是犯罪情节严重的,会判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最高是死刑死刑; 2、如果是单位犯此罪的,对单位要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个人犯处罚。
对非法储存弹药罪既遂的处罚,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严重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 非法储存弹药,是无视国家规定,公然危害公共安全,其行为侵犯的是枪支弹药、爆炸物的管理规定和正常的管理秩序。
-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对非法储存枪支罪如何处罚
中国对非法储存枪支罪的处罚标准是: 1、自然人犯此罪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严重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 2、单位犯此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上述规定处罚。
2020.02.07 126 -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对非法私藏弹药罪如何处罚?
《刑法》对非法私藏弹药罪的处罚为:犯本罪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本罪侵犯的客体是公共安全和国家对枪支、弹药的管理制度。
2020.02.12 100 -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对非法运输弹药罪如何处罚?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对非法运输弹药罪的处罚: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严重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非法运输枪支弹药爆炸物罪是违反国家枪支弹药、爆炸物品管理法规,私自运输枪支弹药、爆炸物品的行为。
2020.10.01 125
-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对非法储存弹药罪如何处罚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对非法储存弹药罪的处罚为: 1、行为人犯此罪的,一般是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严重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 2、单位犯此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
2022-11-13 15,340 -
202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对非法储存弹药罪如何处罚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对非法储存弹药罪的处罚为: 1、行为人犯此罪的,一般是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严重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 2、单位犯此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
2022-11-13 15,340 -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对非法持有弹药罪如何处罚
根据《刑法》第一百二十八条第一款规定,违反枪支管理规定,非法持有、私藏枪支、弹药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法律依据 《刑法》第一百二十八条 违反枪支
2023-01-29 15,340 -
202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对非法持有弹药罪如何处罚
根据《刑法》第一百二十八条第一款规定,违反枪支管理规定,非法持有、私藏枪支、弹药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2022-11-27 15,340
-
01:04
新中国第一部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诞生于新中国第一部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诞生于1954年。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举行,大会的一个重大贡献是一致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确定了中国
13,524 2022.04.17 -
01:02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权利一切属于人民对吗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权利一切属于人民。 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人民依照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
3,962 2022.05.11 -
00:59
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行为构成犯罪的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行为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未构成犯罪的,被责令停止施工、停止使用、停产停业的,应当在整改后向作出决定的部门或者机构报告,经检查合格,方可恢复施工、使用、生产、经营。当事人逾期不执行停产停业、停止使用、停止施工
6,402 2022.0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