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婚产假多长时间?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二婚产假与初婚是一样的,享受98天产假,其中产前可以休假15天;难产的,应增加产假15天;生育多胞胎的,每多生育1个婴儿,可增加产假15天。女职工怀孕未满4个月流产的,享受15天产假;怀孕满4个月流产的,享受42天产假。 《女职工劳动保护特别规定》第七条规定,女职工生育享受98天产假,其中产前可以休假15天;难产的,应增加产假15天;生育多胞胎的,每多生育1个婴儿,可增加产假15天。 女职工怀孕未满4个月流产的,享受15天产假;怀孕满4个月流产的,享受42天产假。
《女职工劳动保护特别规定》第七条 女职工生育享受98天产假,其中产前可以休假15天;难产的,应增加产假15天;生育多胞胎的,每多生育1个婴儿,可增加产假15天。 女职工怀孕未满4个月流产的,享受15天产假;怀孕满4个月流产的,享受42天产假。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二婚产假与初婚是一样的,享受98天产假,其中产前可以休假15天;难产的,应增加产假15天;生育多胞胎的,每多生育1个婴儿,可增加产假15天。女职工怀孕未满4个月流产的,享受15天产假;怀孕满4个月流产的,享受42天产假。《女职工劳动保护特别规定》第七条规定,女职工生育享受98天产假,其中产前可以休假15天;难产的,应增加产假15天;生育多胞胎的,每多生育1个婴儿,可增加产假15天。女职工怀孕未满4个月流产的,享受15天产假;怀孕满4个月流产的,享受42天产假。
-
长沙二胎产假多长时间
长沙二胎产假和头胎一样,都是158天。据国家相关法律规定,女职工生育享受98天产假,其中产前可以休假15天;据湖南地方相关法律规定,除享受国家规定的假期外,女方增加产假60天。所以国家规定产假为98天,湖南在此基础上增加60天,共为158天
2020.08.20 477 -
二婚假期多长时间
二婚假期多久看各单位规定。再婚的男女,与初婚者同样,在取得结婚证后,夫妻关系即成立,享有法律赋予初婚夫妻同样的权利和承担同样的义务。因此再婚的当事人同样享有和初婚者一样的婚假。
2021.03.12 122 -
二婚婚假有多长时间
二婚婚假一般有3天,具体要有以下要求: 1、按法定结婚年龄结婚的,可享受3天婚假; 2、结婚时男女双方不在一地工作的,可视路程远近,另给予路程假; 3、在探亲假期间结婚的,不另给假期; 4、婚假包括公休假和法定假; 5、再婚的可享受法定婚假
2022.11.07 157
-
二胎产假多长时间
生育二胎需要符合一定的实体和程序要件,依法取得再生育证明之后即为计划内生育。除计划外生育和非婚生育外,无论第几胎,只要符合计划生育政策,均可依法享受相应的产假等福利待遇。不管是一胎还是二胎,单胎顺产为
2022-08-14 15,340 -
北京二婚产假多长时间的?
根据《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的规定,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组织的职工晚婚的,除享受国家规定的婚假外,增加奖励假7天。晚育的女职工,除享受国家规定的产假外,增加奖励假30天,奖励假也可以由男方享受,休假
2022-07-25 15,340 -
河南产假难产有多长时间,二胎产假有多长时间
生育二胎需要符合一定的实体和程序要件,依法取得再生育证明之后即为计划内生育。除计划外生育和非婚生育外,无论第几胎,只要符合计划生育政策,均可依法享受相应的产假等福利待遇。所以,生二胎有产假,二胎产假是
2022-06-18 15,340 -
二婚假期多长时间
1、二婚婚假一般为3天,具体要求如下:按法定结婚年龄结婚的,可享受3天婚假;结婚时男女双方不在一地工作的,可视距离远近,另给予距离假;探亲假期结婚的,不给假期;婚假包括公休假和法定假;再婚者可享受法定
2022-06-25 15,340
-
00:49
离婚财产执行要多长时间
离婚财产执行多长时间的规定,法院的执行是有时间限制的,民事诉讼法规定是6个月,也就是说,如果对方有执行能力,应在6个月内执行结束;如果对方没有执行能力,6个月届满时要视情形中止或终结执行。如果不服法庭判决,可以在收到判决书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中
1,396 2022.05.11 -
01:28
离婚要多长时间
首先,离婚分为协议离婚和起诉离婚两种。一般而言,协议离婚的程序较少,所以比起起诉离婚能够更快办完。根据相关规定,协议离婚的流程包括:当事人协商关于夫妻共同财产和抚养权的分割问题、离婚协议书的订立、离婚登记等步骤。其中,离婚协议书要在办理离婚
3,320 2022.04.17 -
00:59
职务犯罪多长时间可以假释
职务犯罪多长时间可以假释,法律有规定,被判处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执行原判刑期二分之一以上,被判处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实际执行十三年以上,如果认真遵守监规,接受教育改造,确有悔改表现,没有再犯罪的危险的,可以假释。如果有特殊情况,经最高人民法
1,339 2022.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