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争议能起诉的情形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可以起诉的情形:处理劳动争议案件和处理一般一样,适用《》的规定。其主要程序有一审程序、二审程序、审判监督程序等。以下劳动争议可以直接起诉: 1、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企业、个体经济组织(以下统称用人单位)和与之形成劳动关系的劳动者,适用本法。国家机关、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和与之建立关系的劳动者,依照本法执行。 2、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发生的下列纠纷,当事人不服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作出的裁决,依法向人民法院起诉的,人民法院应当受理: (1)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在履行劳动合同过程中发生的纠纷; (2)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没有订立书面劳动合同,但已形成劳动关系后发生的纠纷; (3)劳动者退休后,与尚未参加社会保险统筹的原用人单位因追索养老金、医疗费、保险待遇和其他社会保险费而发生的纠纷。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劳动争议起诉状写法: 1、原告的身份信息。原告是个人的,应当写明原告方姓名、性别、出生日期、民族、职业、工作单位、住所、联系方式;原告方如果是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应当写明法人或其他组织的名称、住所,另还需写明法人的法定代表人或者其他组织的主要负责人的姓名、职务,以及法人或其他组织的联系方式。 2、被告的身份信息。内容要求与原告的身份信息一致。 3、诉讼请求。诉讼请求涉及给付义务的,应当具有可执行性。 4、简要陈述诉讼请求所依据的事实与理由。
-
劳动争议案件有哪些可能败诉的情形
劳动者提起劳动争议诉讼容易败诉的情形: 1、故意不签合同 一些劳动者故意不与单位签订劳动合同,企图索要未签劳动合同二倍工资差额。但事实上,由于员工本人原因未订立书面劳动合同,而用人单位不存在主观恶意和过错,则无需向劳动者支付二倍工资差额。
2020.05.23 172 -
劳动争议不能仲裁的情形有哪些
劳动争议不能仲裁的情况有: 1、申请不符合法律规定条件的; 2、申请请求不适当; 3、逾期改变仲裁请求; 4、超过仲裁时效; 5、授权不明; 6、不提供或者不充分提供证据; 7、超过举证时限; 8、不提供原始证据; 9、证人不出庭作证; 1
2020.01.15 179 -
劳动争议能不能直接起诉
劳动争议可以起诉的情形对仲裁结果不服,因为劳动纠纷仲裁前置。劳动争议发生后,当事人可以向本单位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申请调解;调解不成,当事人一方要求仲裁的,可以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
2022.08.11 185
-
劳动争议可以起诉的情形
可以起诉的情形:处理劳动争议案件和处理一般一样,适用《》的规定。其主要程序有一审程序、二审程序、审判监督程序等。以下劳动争议可以直接起诉: 1、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企业、个体经济组织(以下统称用人单
2022-08-22 15,340 -
劳动争议可以起诉的情形有哪些
在现行法律的规定下,劳动争议案件一般都需要经过劳动仲裁才能进入诉讼程序。但是也有一些特殊情形下,无需劳动仲裁,可以直接提起诉讼,主要由以下几种:(一)劳动者以用人单位工资借据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诉讼请
2021-12-24 15,340 -
劳动争议可以起诉的情形有哪些, 哪些劳动争议可以直接起诉
劳动争议可以起诉的情形: 法院处理劳动争议案件和处理一般民事纠纷一样,适用《民事诉讼法》的规定。其主要程序有一审程序、二审程序、审判监督程序等。以下劳动争议可以直接起诉: 1、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企
2022-03-12 15,340 -
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不受理劳动者起诉的情形
发生劳动争议,必须先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劳动仲裁的,对仲裁裁决不服,才可以向法院起诉。没有先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劳动仲裁的,不能向法院起诉,法院也不予受理。劳动争议仲裁程序,是法院受理劳动争议
2022-03-24 15,340
-
00:51
劳动争议仲裁时效
劳动争议仲裁时效的规定如下: 1、劳动争议仲裁时效是相对比较短的,原则上是一年之内提出仲裁的申请,这是一般时效; 2、特殊时效:欠薪加在职,时效不受限。 在劳动关系存续期间,且纠纷又只限于拖欠劳动报酬,就属于欠薪加在职,那么劳动仲裁不受一年
3,588 2022.04.17 -
01:05
劳动争议管辖法院的规定
劳动争议案件由用人单位所在地,或者劳动合同履行地的基层人民法院管辖。劳动争议实行仲裁前置程序,应当先向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劳动争议由劳动合同履行地,或者用人单位所在地的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管辖。劳动争议处理机构的受案范围是中国境内的企业和职工
2,332 2022.04.17 -
01:04
劳动争议仲裁有效期
劳动争议申请仲裁的时效为一年。发生劳动争议,应当仲裁前置。也就是需要先向仲裁委员会的申请进行仲裁,之后如果对仲裁的结果不服,再向人民法院起诉。申请仲裁需要在诉讼时效内提出。劳动仲裁诉讼时效的计算是从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害之日起开
4,867 2022.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