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据什么来核算违约赔偿数额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违约赔偿数额的确定因素有: 1、时间因素。违约金的约定要以合同订立的时间作为计算的时间点; 2、数额上限因素。违约金的约定数额要以实际损失的百分之三十为上限。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五百八十五条 当事人可以约定一方违约时应当根据违约情况向对方支付一定数额的违约金,也可以约定因违约产生的损失赔偿额的计算方法。 约定的违约金低于造成的损失的,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可以根据当事人的请求予以增加;约定的违约金过分高于造成的损失的,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可以根据当事人的请求予以适当减少。 当事人就迟延履行约定违约金的,违约方支付违约金后,还应当履行债务。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商品房买卖合同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十二条 当事人以约定的违约金过高为由请求减少的,应当以违约金超过造成的损失30%为标准适当减少;当事人以约定的违约金低于造成的损失为由请求增加的,应当以违约造成的损失确定违约金数额。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承租人因业主违约造成的实际损失超过双方在租赁合同中约定的损失的,承租人可以因其中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不履行合同义务而向业主索赔实际损失,承租人应当承担连续履行合同义务、采取补救措施或者赔偿损失等违约。
精神损害赔偿金数额的确定因素包括: 1、侵权人所犯过失错误的严重程度; 2、侵害的方式,场景,行为手段等各细节; 3、侵权人对受害者的身体或生活等各方面所带来的后果; 4、侵权人在侵权过程中的收益情况; 5、侵权人应当承担赔偿责任的经济情况。
-
合同违约赔偿的依据是什么
合同违约赔偿的依据是: 1、当事人可以约定一方违约时,应当根据违约情况向对方支付一定数额的违约金,也可以约定违约造成的损失赔偿的计算方法; 2、约定的违约金低于造成的损失的,当事人可以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增加; 3、约定的违约金过高于造
2022.05.11 857 -
经济合同违约赔偿的数额怎么算
经济合同违约赔偿的数额的计算方法: 1、经济合同当事人有约定违约赔偿的数额的计算方法的,按照约定计算; 2、没有约定的,可以按照实际损失进行计算。
2021.04.23 102 -
租赁合同违约赔偿有什么依据
违约租赁合同的赔偿标准是: 1、租赁合同中有约定的,按其约定; 2、无约定的,双方可达成补充协议或者根据其他合同条款、交易习惯来确定; 3、仍不能达成一致的,受损害方可以请求违约方承担减少价款或赔偿损失等违约责任。
2021.03.16 165
-
违约赔偿数额确定的依据有哪些
违约赔偿数额的确定因素有: 1、时间因素。违约金的约定要以合同订立的时间作为计算的时间点; 2、数额上限因素。违约金的约定数额要以实际损失的百分之三十为上限。
2022-06-10 15,340 -
怎么计算违约赔偿数额
从司法实践来看主要有以下三种计算方法: (1)合同约定法,即按照合同的约定来计算。双方当事人可以在合同中事先约定好一定的比例或参照一定的利率来计算损失数额.这种方法的优点在于有凭有据避免了一些不必要的
2023-02-13 15,340 -
什么是违约赔偿数额
违约赔偿数额的确定因素有: 1、时间因素。违约金的约定要以合同订立的时间作为计算的时间点; 2、数额上限因素。违约金的约定数额要以实际损失的百分之三十为上限。
2022-06-06 15,340 -
约定违约金过高赔偿数额怎么计算
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造成对方损失的,损失赔偿额应当相当于因违约所造成的损失,包括合同履行后可以获得的利益;但是,不得超过违约一方订立合同时预见到或者应当预见到的因违约可
2022-05-15 15,340
-
01:11
合同一方违约赔偿金额是怎么算的
合同一方违约赔偿金额怎么算,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看合同当事人在合同中约定的违约赔偿金标准。不违反法律规定的,按合同约定的方法计算;二是如果合同当事人没有约定,按照法律相关规定执行。例如,对于合同当事人没有约定逾期付款违约金标准的,可以要求违
1,330 2022.04.17 -
01:13
合同违约赔偿起算点是什么
按照我国当前的法律规定,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约定,让对方造成损失的,损失赔偿额要相当于因违约所造成的损失。但不得超过违反合同一方订立合同时,预见到或者应预见到的、因违反合同可能造成的损失。 确定合同违约行为的起算点,具体分
1,278 2022.05.11 -
01:16
合同约定违约金数额过高如何处理
在当事人签订的合同中,如果合同约定的违约金过高,那么违约方就可以向法院又或者是仲裁机构,提出予以适当减少违约金的请求。一般来说,法院或者是仲裁机构会在综合考虑多方因素之后,对违约金予以适当减少,最终给出一个合理的违约金数额。需要注意的是,判
1,322 2022.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