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子之间的欠条的效力是什么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我国法律规定的夫妻之间欠条协议的效力如下。 1.如果仅有一张借条但并未实际发生借款事实,那么借款行为就不属实,此时债权一方的主张就不会得到法院的支持。 2、如果夫妻一方写了借条并且取得借条规定的款项,但是该款项没有用做借款人一方个人用途,而是用于夫妻共同生活,根据我国《婚姻法》规定:“夫妻在婚姻存续期间所得的财产,归夫妻共同所有”。 “夫妻对共同所有的财产,有平等的处理权”。如果夫妻之间借贷所涉款项来源于这个家庭的共同财产,有用于家庭共同生活开支,所谓“夫妻之间的借贷关系”就不复存在的。 这时如果继续认定借条的效力。让出具借条的一方独自承担借款责任,显然已经违背了婚姻法第十三条“夫妻在家庭中地位平等”的规定,同时也显失公平。 3、如果借款用于借方的个人事务,那么夫妻之间就形成了有效的债权债务关系。如不认定为有效,就否认了夫妻一方可以作为独立的民事权利主体的存在,使夫妻约定财产制丧失了其法律意义和现实意义。
只要当事人的约定不违反法律、法规的强制性规定和道德伦理等公序良俗,即可认定为有效。如果仅有一张借条但并未实际发生借款事实,那么借款行为就不属实,此时债权一方的主张就不会得到法院的支持。如果夫妻之间借贷所涉款项来源于这个家庭共同财产,又用于家庭共同生活开支,所谓的“夫妻之间的借贷关系”就是不复存在的。
-
夫妻之间的欠条有法律效力吗
只要当事人的约定不违反法律、法规的强制性规定和道德伦理等公序良俗,即可认定为有效。如果仅有一张借条但并未实际发生借款事实,那么借款行为就不属实,此时债权一方的主张就不会得到法院的支持。如果夫妻之间借贷所涉款项来源于这个家庭共同财产,又用于家
2023.02.03 147 -
夫妻之间婚内之间打的欠条有法律效力吗
法律并不禁止具有夫妻身份的自然人作为借款合同的主体,并且法律也明确规定夫妻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可以实行财产分别制,可以拥有个人专属的财产。故理应从夫或妻作为独立民事主体法律地位的角度来理解夫妻之间的借贷行为。作为民事主体,夫妻一方向另一方从夫
2021.04.02 178 -
夫妻之间借条的效力
夫妻之间的协议,只要是双方真实意思的体现,不存在被胁迫下签署的情形,协议内容没有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规定,双方自愿签字按了手印,该协议就是合法有效的。 夫妻之间的协议具有法律效力,这是一种私权处分,对夫妻双方有效,这种协议的效力不能对抗第三人
2021.04.07 109
-
夫妻之间的欠条是否有法律效力
1、只要当事人的约定不违反法律、法规的强制性规定和道德伦理等公序良俗,即可认定为有效。 2、婚内借条是否有效有以下几种情况: (1)如果仅有一张借条但并未实际发生借款事实,那么借款行为就不属实,此时债
2022-11-09 15,340 -
父子间写的借条是否法律效力
有关法院认可的借条,必须是有真实的借贷关系为依据,借条上的各项要素(包括借款人、贷款人、借款金额、还款期限、有无利息、借款发生的实际日期等)必须齐全、真实、准确、无涂改、双方当事人无异议。举例参考,题
2022-08-03 15,340 -
父子之间的是否在案件中具有法律效力
不是借条是否具有法律效力的问题,是借款是否真实的问题。如果有关借款的证据确实充分,能证明借款事实存在,那么借款关系就成立。
2022-10-29 15,340 -
父女之间的赠与合同效力是怎么样的?
赠与合同是赠与人将自己的财产无偿给予受赠人,受赠人表示接受赠与的合同。现实中可能会遇到这个问题,那就是赠与人出于某种原因不想继续合同,这样一来便很可能产生法律纠纷,那么赠与合同纠纷该怎么处理呢1.当事
2022-10-20 15,340
-
01:26
借条和欠条效力的区别借条和欠条效力的区别主要在下面几个方面: 第一,两者产生的原因不一样。借条主要是因为借贷而产生的,欠条有可能是在买卖、租赁或者计算利息的过程中产生; 第二,借条和欠条的诉讼时效不一样。如果有约定还款期限,借条和欠条的诉讼时效都一样,是从还款
1,812 2022.04.17 -
01:28
借条的效力要大于欠条吗借条的效力不一定会大于欠条,但是如果欠条内容不合法或者内容不真实,这时候有效借条的效力就会大于欠条。因此,一般来说,借条与欠条之间不存在效力强弱的比较,只存在效力有无的区分。借条和欠条,都能作为证明债权债务关系存在的证据,都需要符合民事诉讼
1,010 2022.04.17 -
01:46
如何区分借条与欠条的效力区分借条与欠条主要从以下2点: 1、借条与欠条属于不同的法律关系。 借条的法律关系是借贷关系,就是一方借钱给另外一方;而欠条的法律关系则比较多,可以是欠货款、或分红、也可以是投资款等各种情况,总体来说就是一方拖欠另一方债务。 2、两者的诉讼
749 2022.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