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持枪抢劫构成的条件是哪些?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只要满足抢劫罪的构成要件,便构成抢劫罪,公安机关就会依法立案侦查。 抢劫罪的构成要件: 客体要件。本罪侵犯的客体是公私财物的所有权和公民的人身权利。 客观要件。本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行为人对公私财物的所有者、保管者或者守护者当场使用暴力、胁迫或者其他对人身实施强制的方法,强行劫取公私财物的行为。 主体要件。本罪的主体为一般主体。依《刑法》第17条规定,年满14周岁并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均能构成该罪的主体。 主观要件。本罪在主观方面表现为直接故意,并具有将公私财物非法占有的目的,如果没有这样的故意内容就不构成本罪。如果行为人只抢回自己被偷走、骗走或者赌博输的财物,不具有非法占有他人财物的目的,不构成抢劫罪。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构成抢劫枪支罪的条件应当有: 1、客观方面表现为对枪支的所有者、持有者或保管者当场使用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强行将枪支抢走的行为; 2、客体是公共安全和公民的人身权利; 3、主体是一般主体; 4、主观方面表现为故意犯罪,即明知是枪支而抢劫。
满足以下条件会构成抢劫枪支罪: 1、抢劫枪支罪的主体为一般主体; 2、犯罪主观方面表现为故意; 3、犯罪客体是公共安全和公民的人身权利; 4、犯罪客观方面是对枪支的所有者、持有者或保管者当场使用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强行将枪支抢走的行为。
-
抢劫枪支罪的构成条件有哪些
构成抢劫枪支罪的条件为: 1、侵犯的客体是公共安全和公民的人身权利; 2、在客观方面表现为对枪支、弹药、爆炸物的所有者、持有者或保管者当场使用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强行将枪支、弹药、爆炸物抢走的行为; 3、主体为一般主体; 4、在主观方面
2020.02.21 108 -
抢劫枪支罪的构成要件有哪些?
抢劫枪支罪的构成要件有: (一)主体要件:本罪的主体为一般主体。 (二)主观要件:本罪在主观方面表现为故意。 (三)客体要件:本罪侵犯的客体是公共安全和国家对枪支、弹药的管理制度。 (四)客观方面:本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行为人违反枪支管理规定
2020.12.25 98 -
构成抢劫枪支罪的要件有哪些?
构成抢劫枪支罪的要件有: 1、本罪侵犯的客体是复杂客体,即公共安全和公民的人身权利。 2、本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对枪支、弹药、爆炸物的所有者、持有者或保管者当场使用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强行将枪支、弹药、爆炸物抢走的行为。 3、主体为一般主
2020.03.06 117
-
如果要持枪抢劫构成的条件是什么?
抢劫罪,一般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对财物的所有人或者保管人当场使用暴力、胁迫或其他方法,强行将公私财物抢走的行为。 下面是持枪抢劫构成的条件: 1、本罪的主体为一般主体。依刑法第17条规定,年满14周
2022-07-10 15,340 -
抢劫罪构成抢劫枪支罪的条件有哪些?
客体要件。本罪侵犯的客体是复杂客体,即公共安全和公民的人身权利。本罪的犯罪对象是枪支、弹药、爆炸物。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枪支管理法》的规定,枪支以火药和压缩气体等为动力,利用管状器具发射金属弹丸和其他
2021-10-09 15,340 -
构成持枪抢劫的行为有哪些?
“持枪抢劫”,是指行为人使用枪支或者向被害人显示持有、佩带的枪支进行抢劫的行为。“枪支” 的概念和范围,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枪支管理法》的规定。关键是看枪支是否有杀伤力,例如假枪、废枪、自制没有杀伤力
2021-09-29 15,340 -
构成抢劫枪支罪的条件有哪些
1.主体要件:主体为一般主体; 2.主观要件:在主观方面表现为故意; 3.客体要件:侵犯的客体是公共安全和国家对枪支、弹药的管理制度; 4.客观方面:在客观方面表现为行为人违反枪支管理规定,抢劫枪支的
2022-06-17 15,340
-
00:59
持枪抢劫判多久
根据我国刑法的相关规定,持枪抢劫罪属于抢劫罪的结果加重犯,应当从重处罚。其具体的判刑标准为:犯此罪应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持枪抢劫是指,行为人在实施抢劫的过程中,手中持有枪支或者向被害人显示所佩带的枪
1,846 2022.04.17 -
01:03
抢夺罪构成要件有哪些
抢夺罪的构成要件主要分为主体要件、主观要件、客体要件、客观要件四个方面: 第一、主体要件,抢夺罪的主体是一般主体,意思就是只要是年满16周岁的,具备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都可能构成抢夺罪,成为抢夺罪的主体; 第二、主观要件,构成抢夺罪要求行
151 2022.06.22 -
01:40
累犯的构成条件有哪些
累犯的构成条件有三个方面: 1、从主观条件上:前罪和后罪都是属于故意犯罪,司法部门在设立累犯制度的目的主要在于遏制犯罪人的出现再次犯罪,因为刑法的主要任务是遏制故意犯罪者,把惩治犯罪分子、防止故意犯罪的人再次故意犯罪作为自己的目的。 2、从
5,263 2022.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