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事案件申诉再审没改判仍不服的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再审后仍然不服的,应如何处理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 1、如果法院是以一审程序进行再审的,则对于再审所作的判决不服的,当事人仍可以上诉; 2、如果再审判决已经生效、或者是按二审程序进行再审而作出的判决、或是被驳回再审申请的,如果当事人仍不服的,不能再申请再审,只可以向人民检察院申请检察建议或者抗诉。
再审和申诉的区别: 1、申请再审的主体是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再审申请的主体严格限制为原审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除此之外的任何人都无权提起再审申请。 2、申请再审的对象是确有错误的生效判决与裁定,以及违反自愿原则或者内容违法的调解书。 而申诉则不受这一限制,申诉既可以针对未生效的法律文书,也可以针对已生效的法律文书。此外,申诉还可以针对一些违法行为等。 3、申请再审的期限是法律文书生效后的2年内,超过2年,则丧失了申请再审权。而申诉则没有时间限制。 4、申请再审需符合法定情形,这一法定情形因法律文书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即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需具备以下情形: (1)有新的证据,足以影响原判决、裁定的。 (2)原判决、裁定适用法律错误的。 (3)原判决、裁定认定事实的主要证据不足的。 (4)人民法院违反法定程序,可能影响案件正确判决、裁定的。 (5)审判人员在审理该案件时有贪污受贿、徇私舞弊,枉法裁判行为的。对调解书的申请再审,只有当事人提出证据证明调解违反自愿原则或者调解协议的内容违反法律的,才可以申请再审。而申诉不受上述法定情形的限制。 5、再审申请应当向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提出,即向原审法院或者该原审法院的上一级法院提起。而申诉则可以向任何一个法院提出,此外,还可以向检察院、人民代表大会以及新闻机关提出。
-
不得再审的民事案件
离婚案件,不得申请再审。法律明确规定,当事人对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解除婚姻关系的判决、调解书,不得申请再审。因此,人民法院对婚姻关系作出判决或者调解后,当事人没有提起上诉的,判决书或者调解书应当具有法律效力,当事人对生效的判决书、调解书不服的
2021.12.13 354 -
对民事再审申请裁判不服如何提起诉讼
民事诉讼上诉程序: 1、当事人对当地第一审人民法院的裁定不服的,在裁定送达之日起十日内向上一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 2、上诉状的内容应当包括当事人的姓名、法人及其法定代表人的姓名、其他组织及其主要负责人的姓名、原审人民法院的名称、案件的数量和
2020.10.05 96
-
民事案件再审改判后有权申请司法再审吗
人民法院在民事诉讼、行政诉讼过程中,违法采取对妨害诉讼的强制措施、保全措施或者对判决、裁定及其他生效法律文书执行错误,造成损害的,当事人可以申请国家赔偿。再审改判后,当事人提起国家赔偿没有法律依据。
2022-10-16 15,340 -
民事诉讼二审判决不服可以申请再审吗, 二审判决后再申请再审的条件
既然对二审判决不服,可以申请再审。信访的目的是什么?不是为了改变判决结果吗?信访能改变吗?不是还得通过再审改变吗?《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九十九条当事人对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认为有错误的,可以向
2022-03-09 15,340 -
刑事案件一审不服上诉二审改判的条件
二审是否改判,要看一审认定事实是否有误,量刑是否适当。《刑事诉讼法》第二百二十五条第二审人民法院对不服第一审判决的上诉、抗诉案件,经过审理后,应当按照下列情形分别处理:(一)原判决认定事实和适用法律正
2022-02-13 15,340 -
民事案件不服判决可以再审吗
按照相关法律的规定,如果再审维持原判后,当事人就不能再次申请再审。也就是说这时制度内的救济措施已经竭尽,但是可以寻求一些制度外的救济,比如说向法院、检察院或者人大、政协等的申诉或者信访。
2022-10-17 15,340
-
01:12
民事诉讼一审判决不服上诉二审时间
民事诉讼一审判决不服上诉二审时间是:15天。不服一审判决的,应在收到判决书后的15天内提起上诉。《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规定,被告人、自诉人、附带民事诉讼的原告人和被告人通过原审人民法院提出上诉的,原审人民法院应当在三日以内将上诉状连同
4,275 2022.05.11 -
00:56
过了上诉期的民事案件不服怎么办
过了上诉期的民事案件不服的,当事人可以对案件提起再审。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当事人对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认为有错误的,可以向上一级人民法院申请再审;当事人一方人数众多或者当事人双方为公民的案件,也可以向原审人民法院申请再审。当事人申请
3,150 2022.04.17 -
01:13
刑事案件再审申请书怎么写
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近亲属,对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可以向人民法院或者人民检察院提出申诉,再审申请书的具体书写要求如下: 1、具体写明再审申请人、被申请人及原审其他当事人的基本身份情况,包括姓名、性别、出生日期、民族、职业、住所及
1,109 2022.05.13